
对农夫山泉而言,冰杯不仅是夏日新品,更承载着战略转型的深层布局。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胡楠楠
编辑|米娜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再次展现其商业敏锐度,这次他将目光投向了规模达600亿元的冰杯市场。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官网披露,农夫山泉计划投资2842万元扩建杭州建德新安江饮品有限公司,新建年产7000吨食用冰项目,拟引进国内外领先流水方冰生产线及高透冰制冰生产线各1条。
这个决策背后,是冰杯品类正在爆发的市场潜力。《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数据显示,冰杯销量已连续两年保持300%以上增速,成为食品饮料行业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首创证券研报指出,冰杯作为即时冷却容器,通过与酒饮的创意搭配,正在年轻群体中掀起DIY饮品潮流,社交平台上相关内容分享量呈指数级增长。
<
来源:山姆App截图
农夫山泉的布局早有预兆。2023年5月,公司申请冰杯标贴专利;2024年推出160g规格冰杯,售价3.5-5元,首次在年报中明确提及"冰饮共生新场景"。今年6月,更是在山姆渠道推出2kg袋装纯透冰,虽因22.8元定价引发讨论,但首批产品仍迅速售罄。消费者反馈显示,该产品融化速度慢、适合家庭自制饮品等特性精准击中需求痛点。
<
来源:AI生成
此次新建生产线将以160g冰杯为主力产品,年产量达5600吨,辅以1400吨2kg高透冰。这种产品组合策略既延续了便利店渠道的便携需求,又拓展了家庭消费场景。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公示特别强调水源取自新安江水库(千岛湖水源),延续了农夫山泉一贯的水源优势宣传策略。
从财务数据看,冰杯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2025年半年报显示,农夫山泉饮料业务占比已达62.7%,超越包装水成为核心增长引擎。冰杯的百搭属性可形成协同效应——部分渠道采用"饮料+1元换购冰杯"的捆绑销售模式,有效拉动果汁、水溶C100等产品的动销。在包装水行业增速放缓、价格战加剧的背景下,冰杯成为突破增长瓶颈的重要抓手。
冰杯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快速演变。继农夫山泉之后,蒙牛、伊利等乳业巨头相继入局:伊利冰淇淋推出冰工厂冰杯,蒙牛通过"冰+"品牌布局,蜜雪冰城延续1元冰杯策略,古茗推出"一杯冰水"引流。首创证券研报将市场参与者分为三类:食品饮料龙头、专业制冰企业(如冰力达)、即时零售及便利店渠道商。
<
来源:视觉中国
但这个看似诱人的市场实则利润微薄。行业数据显示,单杯冰杯的生产包材成本约0.6-0.7元,批发价1元左右,扣除人工运输后单杯利润仅0.1元。成本结构中,耐低温食品级塑料杯价格比普通PET瓶高50%以上,而-20℃仓储和全程冷链运输成本更是常温运输的3-4倍。传统制冰企业只能依靠规模化效应维持盈利,冰力达2024年出厂价已从3元/杯腰斩至1.5元。
大厂争相入局的核心逻辑在于抢占DIY饮品场景。尼尔森IQ报告显示,2024年6月平台"酒+冰块"订单同比增长170%,"饮料+冰块"订单上涨142%。蒙牛、伊利凭借现有雪糕生产线和冷链网络,可低成本拓展冰杯业务,与冰淇淋形成季节性互补。这种战略考量使得行业价格战提前到来——盒马160克冰杯价格从2022年的4.9元降至2025年的2.5元。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预测,冰杯赛道将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会出现采用高端水源、特殊工艺的超高端产品;另一方面会涌现更多性价比选项。他特别指出,2026年夏季可能爆发全面价格战,届时行业将迎来深度洗牌。对于农夫山泉而言,如何在保持水源优势的同时构建成本壁垒,将是决定其能否领跑新赛道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