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中国储能行业在海外市场遭遇重大信任危机。成立仅三年的思格新能源,其主力产品SigenStor EC系列逆变器在澳大利亚因起火事故被强制召回,创下行业从上市到召回的最短时间纪录。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快速扩张背后的安全隐患,更引发对中国储能企业海外战略的深度反思。
11月3日凌晨2时,澳大利亚墨尔本郊区一户居民家中突发险情:停电导致呼吸机停止运转,车库内弥漫浓烈焦糊味。安装在车库的Sigenergy Sigenstor EC 10.0 SP AU 10KW逆变器正喷射明火,火焰从风扇格栅处蔓延,现场残留灭火器粉末。消防人员因紧急停机装置失效、隔离开关靠近火源,历经三次复燃才通过长按红色复位按钮关闭设备。
更令人震惊的是,上门检修的技术人员透露这是其处理的第二起同类事故。用户向SolarQuotes平台提交的投诉材料显示,该产品上市仅8个月就出现两起严重故障。11月19日,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ACCC)正式发布召回公告,要求召回2025年3月4日至11月18日销售的8/10/12kW单相机型,涉及快速接入式AC插头过热风险。

思格新能源上海总部大楼
ACCC公告明确指出,问题根源在于AC接头的压接工艺缺陷:
这场危机折射出三个深层矛盾:
招股书数据显示,SigenStor毛利率从2023年的32.2%飙升至2025年前四个月的51.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阳光电源20-30%,固德威20-35%)。但研发人员年薪集中在10-30万元区间,而销售人员年薪达30-80万元,暴露出技术投入不足、营销驱动明显的企业基因。
为抢占澳洲市场,思格推出激进激励政策:安装量达8MWh即奖励80万积分(可兑换iPhone等高价值商品),返利周期极短。这种模式导致安装商为追求速度忽视关键工艺——AC接头的ferrule压接需要毫米级精度,任何松动都会引发过热。从2022年零分销商到2025年119家,渠道扩张速度与品控能力严重失衡。
户储产品需在干燥环境中持续运行8-15年,对导线接触点热循环、潮湿腐蚀、冲击电流等有严苛要求。但思格产品从2023年6月发布到2024年大规模出货,再到2025年召回,整个周期仅18个月,远未完成完整生命周期验证。AC插头成为首个暴露的薄弱环节,但潜在风险可能延伸至电芯管理系统、逆变器过载保护等核心部件。

思格事件并非孤立案例。此前古瑞瓦特、固德威等企业均因安全隐患被澳洲召回,艾罗能源采用LG电芯的产品甚至引发家庭火灾。但思格的特殊性在于:
当前海外户储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德国、意大利电价下降,欧洲库存高企,政策补贴退坡导致2024年新增装机增速从71%骤降至12-15%。在存量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陷入安装商争夺战、渠道返利战、定价权争夺战的三重内耗。思格的激进策略,正是这种恶性竞争的极端体现。
ACCC的强硬召回释放明确信号:海外监管对家庭储能安全已建立零容忍标准。中国储能企业需重构海外战略:
思格的召回危机,或许会成为中国储能行业转型升级的转折点。当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发展,那些能在速度与安全间找到平衡点的企业,才能真正赢得全球市场的信任。
后记
思格事件暴露的不仅是技术缺陷,更是中国制造海外扩张的集体困境。在光伏行业内卷教训前车之鉴下,储能企业是否会重蹈覆辙?当海外监管利剑高悬,如何避免“中国速度”沦为“中国风险”?这些问题,需要整个行业共同作答。
编审:侦碳
欢迎转评赞!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