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助贷新规落地:中小银行面临多维度挑战与转型契机

时间:2025-11-21 16:34:32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国际金融报

“春江水暖鸭先知”。随着《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助贷新规”)正式实施月余,区域性中小银行纷纷调整互联网助贷业务策略,行业格局迎来深刻重塑。

乌鲁木齐银行、贵阳银行相继宣布暂停新增互联网助贷合作业务,吉林亿联银行大幅缩减合作机构数量,龙江银行则直接将合作助贷机构清零——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中小银行正面临监管新规下的多维度挤压考验。



暂停、缩减、清零:中小银行助贷业务“急刹车”

助贷新规实施后,中小银行对互联网助贷业务的态度明显趋紧。龙江银行11月5日公布的最新合作机构名单显示,其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方仅剩深圳首付宝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一家,且处于“已停止合作”状态。乌鲁木齐银行则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10月1日起停止开展合作类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包括联合贷、助贷两类。

贵阳银行副行长李松芸在三季报发布会上表示,该行基于市场环境和监管要求主动调整业务策略,目前与互联网银行的合作已到期且无新增业务,仅对存量业务进行正常管理,未来将重点发展自主数字信贷能力。承德银行、吉林亿联银行等机构也大幅缩减合作机构数量,并向蚂蚁系、京东系、腾讯系等头部平台靠拢。例如,吉林亿联银行合作机构从2024年11月的56家锐减至今年9月的10家,仅保留分期乐、美团、度小满等头部贷款平台及其关联企业。

监管压力与合规成本:双重考量下的理性选择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分析指出,区域性银行集中暂停新增业务本质上是监管压力与合规成本双重作用下的理性选择。新规对出资比例、集中度管理、合作机构资质等方面提出更严格要求:

  • 出资比例约束:单笔联合贷款中合作方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直接压缩资本金薄弱的区域银行业务扩张空间;
  • 合作方资质门槛:要求助贷机构具备完善风控体系和技术能力,大量中小机构难以达标;
  • 跨区域经营限制:区域银行难以通过互联网助贷突破地域束缚,规模扩张逻辑被打破。

多维度挤压效应:盈利、风控、合规三重挑战

曾刚认为,助贷新规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呈现多维度挤压效应:

  1. 盈利空间收窄:出资比例提升导致相同资本金支撑的贷款规模下降,跨区域业务受限进一步削弱客户覆盖面;
  2. 风险管理压力陡增:新规禁止银行将贷款发放、风控等核心职能外包,但多数区域性银行在大数据风控、反欺诈技术等方面积累不足;
  3. 合规成本攀升:系统改造、人员配置、流程重构需要大量投入,对本就利润微薄的中小银行形成沉重负担。

行业转型方向:从“流量依赖”到“能力内化”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助贷新规标志着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进入“合规为王”“风控为本”的新阶段。未来竞争将聚焦风险管理能力、金融科技实力、客户精细化运营能力的综合较量。他建议银行:

  • 修订内部管理制度及合作协议,确保完全符合新规要求;
  • 强化信息披露,在贷款全流程中向借款人清晰披露年化利率、增信服务费等关键信息;
  • 规范催收管理,严禁暴力催收等违规行为。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中小银行应转向深耕本地场景、强化自主能力建设:一方面依托地方法人优势,聚焦小微、“三农”、社区金融等政策鼓励领域;另一方面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自建或联合共建风控系统提升数据应用能力。

战略调整建议:五大路径破解转型难题

曾刚为区域性中小银行提出系统性调整建议:

  1. 聚焦本地优势:深耕区域市场差异化需求,发展特色化信贷产品;
  2. 加速数字化转型:选择轻量化技术方案,通过合规合作提升自主风控能力;
  3. 探索联盟化发展:联合建设风控平台、共享数据资源以分摊成本;
  4.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拓展供应链金融、消费场景金融等可控性更强的业务;
  5. 强化合规文化建设:将风险管理前置到业务源头,摒弃规模冲量思维。

面对助贷新规重塑的行业格局,中小银行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唯有通过战略重构、能力升级与生态共建,才能在合规浪潮中开辟差异化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