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ETF生态待完善:接盘争议与市场发展策略

时间:2025-09-24 14:00:56 来源:券商中国 作者:券商中国


近年来,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市场快速发展,但跟踪指数的成份股调整却多次引发争议。投资者普遍质疑,ETF是否在被动买入过程中扮演了“接盘侠”的角色,为高位股价的上市公司提供了资金支持。

具体来看,一些存在争议的上市公司在股价处于高位时被纳入指数成份股。按照规定,ETF在调仓时必须买入这些新纳入的成份股。这种被动买入行为,使得投资者认为ETF在为这些公司的股价“接盘”。例如,药捷安康等公司在被纳入指数时,ETF的买入行为就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讨论。

今年,部分专业投资者还利用港股通规则和指数规则,在判断某些上市公司即将被纳入指数成份股之前,提前进行布局套利。这种套利行为不仅发生在股票市场,还延伸至债券市场。在首批科创债ETF募集成立之前,不少债券投资者提前布局,推高了部分成份券的价格,待ETF募集建仓时,不得不以高溢价买入这些成份券。这些现象进一步加深了投资者对ETF扮演接盘侠的认知。

进一步分析,ETF市场当前面临的问题远不止于此。指数产品创新不足,可供选择的指数种类仍然较少,难以满足机构和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ETF市场的同质化现象愈发凸显,不少基金公司为抢占市场份额,陷入“运动式”发行的怪圈。它们不顾市场实际需求和自身投研能力,扎堆推出相似标的、相近策略的产品,导致大量同质化ETF涌入市场。

这种粗放式的发行模式,对投资者和基金公司都造成了显著的资源浪费和潜在损失。对于投资者而言,过多同质化产品增加了筛选难度,且部分产品规模快速缩水后可能面临清盘风险,损害了投资利益。对于基金公司而言,盲目跟风发行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还可能因产品缺乏竞争力导致规模低迷,最终沦为迷你型基金,削弱了自身口碑。

因此,ETF生态建设亟需完善。针对上述问题,监管层、指数公司、基金公司和销售机构等各方需协同发力,直面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推动ETF市场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

具体而言,指数公司在成分股审核阶段应进行更严格的合规审查,包括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潜在风险等方面,并与基金公司充分沟通,尽可能避免将有潜在问题、股价异动的公司纳入指数,从源头上降低道德风险。

目前,国内指数公司数量极少,而券商研究机构、媒体等均具备编制指数的能力,且海外也有相关成熟案例可以借鉴。因此,基金公司可以加强与券商研究机构、专业财经媒体的合作,共同编制相关指数,发行相关ETF产品,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在ETF发行上,基金公司应该具备前瞻性,减少运动式追热点,避免资金扎堆流入对指数成份股或成份券造成过大压力,从而减少对市场的短期冲击。同时,基金公司应该通过提升投研能力、服务质量和产品创新来提升竞争力,实现差异化发展。中小公募可以避开同质化红海,深耕细分领域(如主动型ETF)、区域市场或特定资产类别,实现错位竞争。

此外,各方还应该加强对ETF成份股和成份券的监督,确保市场公平和透明。提高ETF产品以及跟踪指数的信息披露质量,做好预期引导和风险提示,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产品风险。同时,产品风险评级体系也亟需完善。监管机构可以对复杂ETF产品如杠杆ETF等,实施更严格的准入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确保风险评级准确反映产品真实风险,为产品创新提供试验田。

在营销过程中,基金管理人应该充分、清晰地揭示产品风险,特别是对于结构性复杂、波动性高的产品,必须做好风险警示和投资者教育。敢于及时纠正错误,对不规范之处进行修正。例如,在药捷安康股价波动期间,几家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基金管理人在ETF申购赎回清单中,用现金对个股进行申购替代,规避了成份股股价波动对基金净值的影响。此处,ETF很好地发挥了其透明性和及时纠错的能力,规避了波动,严格控制了投资者损失,防止了事态的进一步发酵。

在ETF发展过程中,基金管理人应承担起投资者教育的主体责任,帮助投资者理解不同ETF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引导其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理念,避免盲目追逐热点和短期交易。

责编:王璐璐

排版:刘珺宇

校 对:王锦程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5-83514034

邮箱:bwb@st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