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它经济’持续升温,智能宠物用品正从‘小众尝鲜’迈向‘大众刚需’。据Market.Us分析,2024年全球宠物用品市场规模达2560亿美元,预计2034年将增至476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6.2%。而中国作为核心增长市场,《2023-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猫咪智能用品渗透率仅16%,远低于猫砂(92%)和猫厕所(61%),尚未被充分挖掘的蓝海属性显著。
然而,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明显痛点:一方面,用户需求从‘基础功能替代’向‘健康管理升级’转变,养宠人希望通过设备实时监测宠物体重、排泄频率等数据,提前预警健康风险;另一方面,市场陷入‘白牌内卷’困境,大量低价产品聚焦参数堆叠,忽视品控与售后,导致消费者信任度不足。这种‘需求升级与供给滞后’的矛盾,让不少品牌陷入迷茫:如何做出真正贴合用户与宠物需求的产品?中国品牌又该如何在全球竞争中建立差异化优势?
在这一背景下,catlink的成长路径颇具借鉴意义。这个成立于2017年的品牌,凭借对智能猫砂盆赛道的深耕,2024年以约28%的市场份额稳居品类TOP3(数据来源:天猫生意参谋),出海表现同样亮眼——60%的产品销往全球,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市场市占率进入TOP3,甚至在日本市场实现合理溢价,打破‘中国品牌只能低价竞争’的刻板印象。
那么,面对行业渗透率低、用户需求多变、全球市场差异显著的现状,catlink如何精准捕捉用户与宠物的核心需求?中国宠物智能品牌又该如何突破‘内卷’,在全球赛道中建立竞争力?
在第十一届GDMS全球数字营销峰会期间,《商业评论》与catlink创始人张晓林展开深度对话,探讨中国宠物智能品牌的破局之道。
《商业评论》:当前宠物智能赛道贴牌依赖、参数堆叠式同质化布局是如何形成的?品牌陷入内卷的核心原因是认知偏差还是资源受限?
张晓林:2017年我们立项时,就明确要为传统宠物设备赋予数据能力——通过IoT技术添加WiFi模块,沉淀算法形成‘多猫识别技术’,通过识别猫咪健康数据为主人提供疾病预警建议。当时智能宠物市场还是一片‘蓝海’,我们首款产品定价1900元(远超传统30-50元猫砂盆),白牌因看不清市场前景、不愿投入模具与研发,并未贸然进入。这为我们争取了3-5年时间培育品牌心智,让‘catlink为猫而生、关注猫咪健康’的认知扎根用户心中。
随着市场被关注,白牌迅速入场,将价格压至999元甚至五六百元,通过低价收割对价格敏感的用户。这是商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得有人做创新者,也得有人做普及者。白牌起到了扩大市场、提升消费者认知的作用,但弊端在于,部分产品用廉价原材料压缩成本,忽视质量与用户需求,导致消费者对整个品类产生怀疑。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借鉴小米‘以白牌价格做品牌品质’的逻辑,推出新品‘胖宝’全自动猫砂盆,以699元的极致价格提供优于白牌的体验,不让用户对‘人生第一台智能猫砂盆’失望。但从品类发展来看,白牌也推动了市场快速扩大,它们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商业评论》:海外宠物市场已有不少玩家,您为何坚定跳出贴牌出海的传统路径?创业初心与品类思考是什么?
张晓林:创业时我问自己,做这家公司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仅做白牌,企业会像‘时空中的沙砾’般被遗忘;但做品牌,能推动技术升级、在行业发展史上留下印记,这是我创业的初心。
以我们的猫脸识别智能喂食器为例,这款产品获得2023年《财富》中国最佳50强设计,推动了整个中国宠物智能品类的变革:它是全球首款猫脸识别喂食器,推出后淘宝、天猫排名前50的喂食器SKU中几乎80%都新增了摄像头,倒逼上下游供应商升级技术,使成本持续下降。我们首款产品定价999元,到2025年年底推出的新产品定价将降至400元左右,这正是技术普惠的体现。
此外,做品牌能让中国技术走向世界。此前20多年,海外宠物智能品牌几乎没有WiFi和APP控制功能;而我们推出带IoT技术的产品后,不仅白牌跟进了,更推动了海外品牌开始研发智能功能。如今消费者已形成‘智能猫砂盆必须有WiFi’的认知,这正是中国品牌引领行业变革的体现。
《商业评论》:catlink以‘场景定义诉求’替代传统产品开发,能否以智能猫砂盆为例,谈谈如何布局欧美与东南亚市场?
张晓林:市场可分为‘成熟市场’(如欧美、日韩)和‘新兴市场’(如中国、东南亚),产品策略需基于用户习惯与痛点深度洞察。
国内市场我们称之为‘一代养猫人’,缺乏系统养猫知识。我们通过分析小红书评论、淘宝‘问大家’板块,提炼用户最关注的痛点(如除臭、多猫识别)与对现有产品的吐槽。例如用户反馈‘配网难’,我们便在新品‘胖宝’中采用5G模组,即便家庭路由器是‘双频合一’模式,也能顺畅配网;再结合竞品成功经验确定研发方向,以699元的极致价格切入(同类产品多在1000元左右),以白牌价格提供品牌级体验。
成熟市场(如欧美)的物流成本是出海核心挑战,因此‘胖宝’在设计初期便采用可拆卸方案——产品四条腿可拆分,包装体积大幅缩小,一个集装箱的装机量较此前提升70%-80%,显著降低运费;最终美国市场售价约200美金,与当地白牌价格持平甚至更低。此外,欧美用户偏好深色居家产品,而中国用户青睐白色等纯色,我们在模具设计阶段便兼顾‘黑白双色适配’,避免单一配色影响市场接受度。
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则更关注‘颜值’,偏好亮色产品,我们会在配色选择上侧重高饱和度色系,同时保持核心功能不变,确保产品既贴合当地审美,又能解决实际养猫痛点。
《商业评论》:catlink将智能猫砂盆升级为‘跨文化宠物健康管理生态入口’,这一概念如何落地?不同市场的侧重点是否存在差异?
张晓林:我们的核心战略是‘三级火箭战’:第一级,以智能猫砂盆为核心入口,实现‘品牌即品类’。我们覆盖不同价位(699元到2000元+)、不同猫咪(单猫/多猫、缅因猫/中华田园猫)的产品,确保总有一款适配用户需求,通过入口级产品锁定用户。
第二级,拓展生态产品矩阵,覆盖猫咪全场景需求。用户通过智能猫砂盆进入catlink生态体系后,会发现我们还提供智能喂食器、饮水机等产品,且所有设备数据互通——例如喂食器记录的进食量,可与猫砂盆记录的排泄量结合,形成完整的健康报告。这种‘全场景覆盖’让用户无需频繁切换品牌与产品,提升用户粘性。
第三级,搭建生态合作网络,赋能全产业链。我们正搭建catlink生态商城,严选‘渴望’‘爱肯拿’等进口粮品牌,结合猫咪个体数据(如体重、年龄、健康状况)精准推荐粮食;同时与保险机构合作,将猫咪的‘吃喝拉撒’等数据作为保费的定价依据——既降低用户成本,也为保险机构提供数据支撑。
《商业评论》:catlink在欧美、东南亚市场均实现了较高溢价,这种溢价能力是源于健康生态的独特价值,还是本土化品牌运营?能否以某一市场为例,谈谈定价策略与用户认可度的关联?
张晓林:我们的溢价能力本质是‘三方共赢’的结果——通过本土化运营保护渠道利益,通过渠道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最终让品牌获得合理溢价。以日本市场为例:
日本宠物行业成熟,用户对‘服务’的需求远高于单纯的‘低价’。我们采取‘本土化团队+代理合作’模式,不直接参与终端销售,而是将利润留给日本代理商,让他们负责流通、售前咨询、售后保障(如无忧换货),以及应对当地法律法规与品牌推广。为保护代理商利益,我们对产品进行‘设备区域授权锁定’——仅通过日本官方授权代理进货的产品才能进入‘白名单’,享受正常联网、使用多猫识别与数据监测功能的使用;而从中国集运至日本的产品(价格仅为当地售价的1/2)无法联网,相当于‘单机设备’。我们也支持用户退货,再引导其从当地代理商处购买。
这种模式下,我们的‘胖宝’智能猫砂盆在日本定价约259美金(中国售价699元,溢价2.5倍以上),但用户认可度极高:一方面代理商投入更多资源做营销,会让更多日本用户知晓catlink;另一方面,用户能获得售前咨询、售后服务,甚至出了质量问题之后还可以无忧换货,最终形成‘用户满意(享优质服务)、代理盈利(有定价权与利润)、品牌省心(小规模团队掌管全球100+国家生意)’的共赢局面,溢价也成为了‘服务与信任’的合理回报。
《商业评论》:不少中小宠物智能品牌希望跳脱贴牌内卷,尝试出海。您认为它们出海的关键第一步是什么?是先做市场深度调研,还是打磨产品差异化价值?
张晓林:中小品牌出海的关键,首先是想清楚目标——是要赚钱还是做品牌,两者的路径完全不同。
若以‘赚钱’为目标,核心是‘抓短期红利’——先看细分赛道的增长幅度,优先选择增速快(如年增速50%以上)、玩家少的领域,快速入场赚快钱,但这种模式生命周期短,难以长久。
但若以‘做品牌’为目标,必须坚守‘长期主义+差异化’,这是中小品牌对抗大厂的唯一优势。先确认自己的‘热爱’——品牌需要10年、20年的沉淀,若不热爱宠物行业,很难坚持面对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挑战;然后找‘差异化破局点’——避开大厂重兵布局的领域,聚焦细分赛道。例如catlink虽与头部品牌有规模差距,但全公司100人都all in智能猫砂盆,这种‘针尖对小孔’的聚焦,让我们在该细分赛道的投入远超同行;选‘高增长、低渗透’赛道——确保有足够发展空间,比如当前智能猫砂盆的渗透率仍为个位数,未来增长潜力大,中小品牌可在渗透率提升期站稳脚跟。中小品牌切忌与大厂比拼成本、规模,唯有差异化聚焦,才能在内卷中脱颖而出。
《商业评论》:未来3-5年,您认为宠物智能产品出海会呈现哪些新趋势?catlink在生态布局上是否有进一步深化的计划?
张晓林:未来3-5年,宠物智能出海的内卷会加剧,核心趋势是大厂跨行入场。跨境电商大厂(如安克)、消费电子与家电等大厂(如小米、美的,或扫地机器人头部企业),它们需要挖掘新的增长点,而宠物智能是潜力赛道,一旦市场规模达到百亿美金,它们大概率会投重兵入场——这类企业有成熟的海外渠道和营销方法论,入局后会快速抢占市场。
不过目前大厂尚未大规模入局,核心还是因为市场的不确定性——智能宠物用品从个位数渗透率提升至80%-90%,可能还需要20-30年,大厂暂时不愿投入长期资源,那么这段时间正是中小品牌的‘窗口期’,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窗口期内站稳细分赛道、占据用户心智。
对catlink而言,未来3-5年的核心仍是‘深化生态入口’,继续以智能猫砂盆为核心,通过AI与数据优化精准喂养、健康监测功能;同时扩大生态商城的合作范围,引入更多全球优质宠物用品品牌,让生态不仅是‘产品集合’,更是‘健康服务平台’。我们希望在大厂入局前,让‘catlink=宠物智能健康管理’的认知扎根于全球用户心中,即便未来竞争加剧,也能凭借差异化生态占据一席之地。
当宠物智能用品赛道仍困于‘白牌低价内卷’与‘用户健康需求升级’的矛盾中,catlink的成长路径,为更多品牌提供了一套可落地、可借鉴的破局范式——它既不是依赖短期流量红利的‘机会主义’,也不是脱离用户的‘技术自嗨’,而是以‘用户与宠物为核心’的长期价值创造,这恰是当前多数品牌缺失的核心能力。
更深层看,catlink的价值远超单个品牌的成功——它为中国宠物智能品牌出海提供了‘非低价’的突围样本:以‘技术创新+本土化服务’实现溢价,打破海外市场对国货低价的刻板印象,甚至倒逼海外品牌跟进智能功能,实现了中国品牌‘技术与标准输出’的关键转变。
真正的行业进步,不是某一个品牌的独大,而是更多品牌借鉴优质经验,共同将‘智能养宠’从小众尝鲜推向大众刚需,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宠共生’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