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网》吕子禾
近日,国都证券一纸公告将资本市场推向风口浪尖。这场涉及4.75亿元索赔的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不仅暴露出债券承销环节的风险漏洞,更引发对券商作为资本市场'守门人'角色的深刻反思。
2025年9月2日,国都证券披露收到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应诉通知,五矿国际信托以证券虚假陈述为由,就'20福晟01'债券承销问题向其索赔4.75亿元。该案核心争议在于:作为主承销商的国都证券是否在债券发行过程中履行了'勤勉尽责'的法定义务。
追溯案件源头,福晟集团曾是房地产行业明星企业。2020年,在融资环境宽松期,该集团发行'20福晟01'债券,凭借5年期限、5.8%票面利率吸引包括五矿信托在内的众多机构投资者。然而,这只融资利器很快陷入兑付危机:2022年6月债券展期后,11月即出现首次利息违约;2023年2月触发加速到期条款后,本金兑付亦告失败,导致投资者面临巨额损失。
五矿信托指控国都证券存在重大信息披露遗漏:未揭示福晟集团隐藏的巨额债务和重大诉讼风险,致使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做出错误决策。索赔金额包含债券本金3.8亿元、利息0.75亿元及交易佣金等费用。
根据《证券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证券虚假陈述包含四类情形:虚假记载(伪造数据)、误导性陈述(片面信息)、重大遗漏(关键信息缺失)、不正当披露(违反程序)。本案中,五矿信托的核心指控指向'重大遗漏'。
责任认定呈现差异化:发行人福晟集团承担'无过错责任',即不论是否存在主观故意,只要造成损失即需担责;而承销商国都证券适用'过错推定责任',需自证已履行全面核查义务。这要求国都证券提供尽调报告、风险评估等证据,证明已对发行人财务状况、债务风险进行完整披露。
损失认定存在双重门槛:需证明投资决策与虚假陈述存在因果关系,且损失由虚假陈述直接导致,排除市场波动等外部因素。4.75亿元的索赔金额需结合买入价格、持有利息、贬值幅度等数据精确核算。
这起诉讼对国都证券构成多重考验。财务层面,该公司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仅3.58亿元,全额赔偿将严重冲击现金流;声誉层面,投资者可能对其承销项目产生信任危机。但案件意义远超个案,它暴露出行业'重发行、轻风控'的顽疾。
传统模式下,部分券商将债券承销视为'一锤子买卖',在资质核查、信息披露、风险跟踪等环节存在漏洞。本案警示:一旦在'勤勉尽责'上失守,不仅面临巨额赔偿,更将失去市场信任。监管层面可能进一步收紧承销业务监管,细化信息披露要求。
对投资者而言,需改变'唯利率论'的投资逻辑,重点关注承销商风控能力与发行人经营实质。数据显示,2020-2025年间债券违约率上升27%,其中因信息披露问题引发的纠纷占比达41%。
这起诉讼尚未判决,但已为行业敲响警钟:在注册制改革背景下,券商必须构建全链条风控体系,从发行前资质审查到存续期动态监控,每个环节都需坚守勤勉尽责底线。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陷入'违约即追责'的恶性循环,推动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
(思维财经出品)■
国都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