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银行返程股权投资模式退场:AIC崛起下的行业转型与挑战

时间:2025-09-20 10:06:43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经济观察报

银行股权投资模式转型

"当前银行返程股权投资的角色定位已陷入尴尬境地。"2025年9月17日,某银行系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投资总监许皓杰向记者坦言。随着金融监管政策持续收紧,这一曾活跃于资本市场的投资模式正面临全面退场的命运。

返程投资模式兴衰史

银行返程股权投资起源于2010年前后,当时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部分城商行通过在香港设立投资银行,再由这些机构在境内发起股权投资基金,形成"境外注册、境内投资"的特殊模式。建设银行旗下建银国际先后在内地设立四家子公司,发起医疗保健、航空、环保等领域基金;交通银行则通过交银国际控股设立股权投资管理公司,重点布局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

"2012-2015年是人币基金爆发期,我们与地方政府合作发起多只产业基金,总募资规模超70亿元。"许皓杰回忆道。当时建银国际管理的基金规模达数百亿元,跻身国内股权投资领域前列。这种模式之所以盛行,既源于一二级市场价差套利空间,也因当时政策禁止银行资金直接参与股权投资,返程投资成为绕开监管的"偏门"。

政策转向催生行业变局

2018年后,监管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金融监管总局相继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的通知》等政策,允许银行通过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合规参与股权投资。"现在银行资金参与股权投资有了正门,返程投资这个偏门自然要关上。"某股份制银行投行业务主管刘纯指出。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工行AIC试点基金签约规模超1500亿元,设立28只基金;农行与全部试点城市签署合作协议,设立13只基金。这些AIC机构重点支持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与返程投资平台形成直接竞争。

许皓杰透露,其管理的股权投资资产已因基金到期清算大幅缩减,"现在团队主要精力放在投后管理和投资者关系维护,确保剩余基金顺利退出"。某城商行更因地方监管窗口指导,早在2020年就暂停了返程投资业务。

转型探索中的生存困境

面对政策收紧,银行返程投资平台开始多路径转型。交银国际(上海)于2020年出资6亿元设立交银金融科技,推动集团数字化转型;另有平台联动香港母公司,为内地企业提供IPO、产业并购等综合金融服务。

"我们讨论过转向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领域,但盈利前景不如股权投资。"许皓杰坦言。某国有大行投资经理徐伟则表示,团队希望转岗至银行AIC或投行部继续从事股权投资业务。数据显示,2025年银行返程投资平台员工规模普遍缩减,某平台员工数已从高峰期的50余人减至10余人。

AIC时代的新竞争格局

随着AIC试点范围扩大至18个城市,返程投资平台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科技企业更倾向接受合规的AIC投资,认为返程模式存在政策风险;另一方面投资地域高度重叠,压缩了返程平台的生存空间。"现在向企业推介时,经常被问及返程模式与AIC的区别。"许皓杰无奈表示。

中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银行AIC机构在股权投资市场表现活跃,工行AIC认缴规模超330亿元,农行设立基金认缴资金逾百亿元。这种趋势下,返程投资平台若无法找到有效转型路径,或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行业未来路在何方

对于从业者而言,转型压力与日俱增。许皓杰透露,团队曾考虑自主创业设立股权基金,但面临募资困难和项目储备不足两大难题。徐伟则表示,金融监管趋严背景下,具有擦边球属性的返程投资模式终将谢幕,从业人员需要提前规划职业方向。

当前,银行返程股权投资平台正站在历史转折点上。随着AIC机构成为主流投资渠道,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或将完成其历史使命,而从业人员也需在合规框架下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金融行业分析师陈植

作者简介

陈植,长期关注银行、保险、外汇、黄金、企业出海、科技金融、产融结合等领域报道,具有敏锐的经济趋势洞察力,致力于解析中国金融市场的变革与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