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月的谈判,备受瞩目的OpenAI重组计划终于接近完成,这家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正迈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据最新消息,OpenAI的5000亿美元估值“大蛋糕”已被初步划分完毕,其中微软以28%的持股比例成为最大赢家,账面价值高达1400亿美元。
今年5月,OpenAI宣布了一项重大决策:将公司重组为一家营利性实体,为未来的融资和IPO铺平道路。这一变革的关键在于获得最大投资者微软的支持。9月11日,双方发布联合声明,宣布达成非约束性协议,微软同意了OpenAI的重组方案。此前,外界普遍预测微软将获得约30%的股份,价值1500亿美元。然而,最新爆料显示,微软的最终持股比例定为28%,成为OpenAI的最大股东。
与此同时,OpenAI的其他投资者也确定了各自的持股比例。从2019年到2025年的各轮投资者,将根据投资时间和金额获得从1%到13%不等的股权。不过,最终协议尚未正式披露,后续仍存在变动的可能性。
回溯至2019年,为了获得微软的10亿美元投资,OpenAI设计了一套复杂的非营利-有限利润架构。这一架构一直饱受争议,被认为难以长期维持,重组势在必行。
目前,OpenAI实际上由两个主体组成:非营利组织OpenAI inc.和“有限利润公司”OpenAI LP。OpenAI LP是业务运营的核心,但本质上是一个有限合伙企业,类似于一只股权投资基金。其唯一的一般合伙人(GP)是OpenAI inc.,而包括微软在内的各轮融资投资方均为有限合伙人(LP)。这意味着,所有投资者并不享有决策权,仅有收益权,且收益上限被严格设定。早期投资者的收益上限高达100倍,但随着融资轮次的推进,这一上限不断降低,最近的投资者的回报上限甚至仅有“个位数”。
这种前所未有的投资回报安排,自然不受投资者欢迎。随着OpenAI融资额和估值的飙升,这一结构逐渐成为融资的障碍。因此,从2024年11月开始,OpenAI提出了将公司重组为传统公司的计划。
按照新方案,OpenAI LP将被重组为一家“公益公司”。这种公司形式要求在章程中明确规定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优先,但除此之外与普通公司无异。投资者将享有完整的股东权利,回报上限的“紧箍咒”也将被解除。事实上,OpenAI的主要竞争对手,如马斯克的Grok和Anthropic,均以公益公司的形式注册。
值得注意的是,重组后各股东的持股比例并非完全按照投资份额确定,而是通过复杂的谈判和妥协,包括与监管机构的协商,才最终敲定。这一“分蛋糕”的过程,成为OpenAI重组的最大焦点之一。据称,在整个过程中,OpenAI主要与微软进行谈判,其他投资者则只能等待通知。
根据The Information的最新报道,这一估值蛋糕的分配方式现已确定。
微软以28%的持股比例成为最大股东,这一比例高于其在当前结构下的收益权份额。此外,微软还将与OpenAI的合作协议延续至2030年之后。按5000亿美元的总估值计算,微软的持股价值可达1400亿美元。而微软迄今为止向OpenAI的投资总额约为130亿美元,这意味着其将在短短几年内获得十倍以上的投资回报,堪称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战略投资之一。
非营利公司OpenAI inc.的持股比例确定为27%,略低于微软。其持股市值约为1350亿美元,将成为全球资产最为雄厚的慈善组织之一。为了满足监管要求,OpenAI inc.还将被授予特殊投票权,以维持对新OpenAI公司的控制。
包括山姆·奥特曼在内的OpenAI员工将总共获得25%的股份,价值1250亿美元。F轮投资者将分得13%的股份。据报道,2025年3月OpenAI完成了规模达400亿美元的F轮融资,投后估值3000亿美元。据此计算,F轮投资者目前的回报大约是62.5%。E轮融资的投资者们将分得4%的股份。2024年10月,OpenAI完成了66亿美元的E轮融资,估值达1570亿美元。按目前估值,它们的回报大约是200%。
在2019年与微软一道首批投资OpenAI LP的投资者们,包括密歇根大学基金会、雷德·霍夫曼基金会等,也将获得1%的股份。虽然持股比例看似不高,但也价值50亿美元。由于他们的投资额合计还不到2亿美元,因此回报倍数可达25倍以上。
至此,OpenAI的所有投资者都已赚得盆满钵满。并且,OpenAI未来的上市之路也将被打开,它们能继续获得上不封顶的更多回报。
然而,OpenAI的重组计划自提出以来,就遭到了铺天盖地的质疑。在加州总检察长对重组展开调查后,OpenAI甚至一度传出将被迫搬离加州的消息。
回溯至2015年,奥特曼、马斯克、彼得·蒂尔等科技界领军人物共同创立了OpenAI,并将其定位为一个非营利组织,使命是“确保AGI造福全人类”。然而,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高调的宣言,难免让人觉得有些虚伪。
“我们永远不想做出有利于股东的决策,我们是唯一想对整个人类负责的人。”“超过某个点之后,回报就不应该属于一小群人,每个人都应该在AGI时代得到公平的份额。”这些都是山姆·奥特曼曾经亲口说过的话。然而,现在OpenAI似乎已将这些理念抛诸脑后。其创造的财富,绝大部分都将归属于少数人和资本,与其它公司并无二致。
当初创立OpenAI时,一个直接理由是担心谷歌会率先发明并掌控AGI。而现在,又有谁能保证OpenAI不会比谷歌更“邪恶”呢?
站在OpenAI的立场上,其也有不得不这么办的理由。当初创建非营利架构时,OpenAI对未来的形势发展严重估计不足,许下了自己实际上难以办到的诺言。
OpenAI的第一个没想到是AGI的烧钱规模。山姆·奥特曼在致员工信中写道,他们最初并不认为打造AGI会是一件“资本密集”的事情。在拿到10亿美元的捐赠承诺之后,他们原以为这笔钱就足够了。但后来OpenAI的资金需求越来越大,依靠捐赠只是杯水车薪,不得不采用更传统的方式筹集资金。
第二个没想到是AGI赛道的竞争会如此激烈。在2019年为投资者设定回报上限时,OpenAI曾认为自己将是唯一或至少是主导性的AGI公司。然而,这几个月来,OpenAI一直在对外重复一句话:“我们不再是唯一能达成AGI的公司。”当世界上同时有许多家伟大的AGI公司时,限制投资者的回报无异于自杀。
对目前的OpenAI来说,融资依然是公司的生命线。据美媒报道,OpenAI的F轮融资实际上尚未完全到账。软银等投资方首笔仅向OpenAI打款了100亿美元,其余的300亿美元要到2025年底才能到账。并且,这300亿美元还有一个前置条件,那就是OpenAI能够顺利完成重组。如果重组不能在2025年底之前完成,软银方面可以选择把投资金额从300亿美元降至200亿美元。可见,这次重组对OpenAI极为关键,如果失败将极大的影响公司的现金流。
自2019年以来,OpenAI的开支一直呈指数级增长。虽然其从未披露财务数据,但可以确定的是,其支出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2023年初,OpenAI发布GPT-4时,业界估计其训练费用在1亿美元以上,已被认为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到了2024年7月,一份财务文件显示,OpenAI把全年的模型训练预算进一步提高到了30亿美元。
模型训练还只是OpenAI支出的一小部分。根据这份文件,OpenAI 2024年全年的总支出可达到85亿美元。具体的构成是这样的:
虽然OpenAI的收入也在爆发式增长,2024年全年收入达到40亿美元左右,但仍远远赶不上支出的增长,全年的亏损额可达45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推理和训练,OpenAI从微软Azure那里获得了大幅的折扣。即便如此,ChatGPT的毛利依然是负的,每一次访问都会让OpenAI亏更多的钱。
进入2025年,OpenAI的收入继续大幅增长。6月初,OpenAI宣布其年化收入(最近一个月的收入乘以12)已达到100亿美元,与去年底相比翻了一倍。其目标是,2025年全年收入将达到127亿美元。但这与支出相比依然相形见绌。
9月初,OpenAI向媒体表示,其到2029年的现金消耗预计将达到1150亿美元之巨。明年现金消耗将增加一倍,达到170亿美元以上;2027年将继续翻一倍至350亿美元;2028年将达到450亿美元。这些钱将花在哪呢?除了打造更大更强的AI模型之外,OpenAI最近被曝出正在与博通合作自研AI芯片,预计将在明年推出。最为烧钱的还要数大规模数据中心与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山姆·奥特曼8月份曾表示,仅仅是接下来5个月,OpenAI的算力就将增加一倍,更不要提号称投资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项目。
到目前为止,OpenAI的融资总额已经超过了620亿美元,超过了任何其它对手,但这依然远远不够。毫不夸张的说,OpenAI已成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吞金巨兽,比当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烧掉的钱还多数倍。
最初创立OpenAI的这批人曾相信:“AGI应该只掌握在少数能够搞定的、可信赖的人手中。”现在看来,AGI是如此的昂贵,恐怕不可避免的要掌握在实力最雄厚的资本手中。如果AGI真的能够实现,届时的OpenAI将会是何种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