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无缝战争:AI时代下的硬件生态与用户体验革命

时间:2025-09-24 15:11:24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作者:中国企业家杂志



技术演进始终指向一个方向:无限压缩与用户的距离。

文|何伊凡

编辑|钟云华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一、无缝时代的硬件生态重构

从1999年PC互联网爆发时托马斯·弗里德曼预言的“世界是平的”,到2009年移动互联网兴起后克莱·舍基提出的“未来是湿的”,2025年AI技术席卷全球后,我们终于迎来真正的“无缝时代”。消费硬件竞争逻辑已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生态化战争:巨头们通过铺开产品矩阵、打造统一操作系统,实现数据与服务的跨设备无缝流转。

从乔布斯开启“软硬一体”模式,到物联网“万物互联”概念,再到AI驱动的生态一体化,用户体验标准持续升级。未来的竞争核心不在于某款产品多强,而在于能否构建“超级设备”生态——用户无需思考设备功能边界,只需发出指令,系统自动调度最优硬件响应,实现如呼吸般自然的连贯体验。

AI时代的“无缝”已超越“一个账号走天下”的互联网逻辑,真正目标是让用户“无感”。当用户在手机、电脑、平板、汽车、耳机等设备间切换时,硬件不再是信息孤岛,而是统一生态中的服务节点。系统需精准理解用户意图,主动适应场景变化,自然交付服务。


来源:AI生成

这种变革背后,是科技公司对用户数字生活的深度整合。硬件从功能载体升级为智能服务入口,交互方式从点击触控转向语音、手势甚至意念控制。系统级能力成为支撑无缝体验的基石,这也是苹果、华为、小米等企业近年重点布局的赛道。

2025年9月16日,苹果推送iOS26正式版,同步更新iPadOS、macOS、watchOS和visionOS。此次更新是自2013年iOS7扁平化设计以来最大变革,液态玻璃视觉效果外,核心亮点是Apple Intelligence在系统层的深度集成。该智能层贯穿各设备,实现操作逻辑与视觉语言的高度统一:Mac可直接接听iPhone来电、运行手机APP;iPad多任务处理更流畅;Continuity功能让设备间任务接续近乎无感。新增的“保持音频于耳机”选项,避免用户戴着AirPods接近CarPlay车辆时音乐外放,体现对场景差异的尊重。

2024年10月,华为发布原生鸿蒙系统HarmonyOS NEXT,实现操作内核、编程语言等全栈自研,成为继iOS与安卓后的第三大操作系统。其最大突破是设备间无缝发现与连接:通过分布式软总线与统一任务中心,设备互联速度大幅提升。用户无需重新打开应用,即可在手机、平板、电脑间无缝接续任务。例如,鸿蒙版钉钉开会时,两台设备靠近后点击弹窗,会议即可秒级迁移。

2023年10月,小米推出澎湃OS,定位“人车家全生态”,整合Android与自研Vela系统,重点攻克IoT设备互联。该系统主打“靠近即发现、手势即触发”:手机靠近车机时导航自动流转至中控屏;三指下滑即可分享内容至其他设备。最新版本强调“主动智能”,系统学习用户习惯后预判设备组合。一句“打开观影模式”,灯光自动调暗、电视启动、视频推屏;会议提醒触发时,笔记本自动同步日程,剪贴板跨端共享资料。

未来硬件体验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更与生态体系密切相关。用户越方便,企业需解决的技术复杂性越高。雷军曾表示,推出澎湃OS的原因是设备涉及的操作系统分支复杂、数量庞大,不同系统及协议间的生态隔阂超乎想象。

在AI驱动的硬件洗牌中,被动接入他人系统非但不能实现无缝,反而会扩大缝隙。企业将丧失与用户交互的主动权,甚至面临被“管道化”的风险。

二、芯片:无缝体验的底层基石

实现极致无缝体验,仅靠系统升级远不够,需深入芯片层面。自研芯片可减少协议转换带来的延迟与功耗,从根源上解决兼容性问题。通过解析芯片微架构与指令流水线,可实现精细化调度。例如多设备待机互联时,芯片仅激活低功耗协处理单元维持连接,大幅提升续航。

未来的无缝体验需要大量实时AI计算,端侧计算比云端更快速、安全。自研芯片是构建分布式算力网络的前提。苹果重金攻关基带芯片,旨在补全“闭环生态最后一块短板”。华为麒麟芯片与鸿蒙、小米玄戒芯片与澎湃的关系均体现同一逻辑:芯片作为“心脏”提供统一能量调度,系统作为“大脑”成为决策中枢,AI赋能的跨端互联技术作为“神经网络”提供感知与指令,硬件作为“四肢”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来源:AI生成

这推高了生态门槛,形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局:缺乏足够产品触点,吸引不来开发者;没有开发者,建不起应用生态;生态缺失,用户不愿加入,企业也不敢持续投入系统与芯片研发。

生态建设如攀险峰,不同时期均有挑战者。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迁移时,微软、黑莓及功能机王者诺基亚均尝试自建操作系统,但很快失败。十年前,乐视试图通过硬件构筑“生态化反”,最终迅速崩塌。

如今,除苹果、华为、小米外,其他主流手机厂商推出基于安卓的深度改造系统,数家企业尝试造芯;海尔、美的等家电巨头布局全屋智能;格力、蔚来进军手机领域,理想计划造机器人;追觅从扫地机器人扩展至大家电、手机、汽车甚至无人机。

尽管这些战略的有效性受质疑,但企业家深知风险。当“无缝”成为必然趋势,错过下一个入口的代价难以承受。

三、垂直无缝:中小玩家的生存之道

对于无力自建生态的中小玩家,“垂直无缝”仍是突破口。AI时代单体硬件需改变碎片化服务模式,通过自然语言交互与主动智能适应场景。

例如,用户对手机说“周末想去上海”,系统自动调用APP安排行程;空调遥控器通过自然语言替代复杂按键,一句“比较凉快”即可调整风向与湿度。

无缝战争表面是硬件、系统、芯片之争,本质是一场关于“人”的战争。从“世界是平的”到“未来是湿的”,再到“无缝时代”,技术演进始终指向压缩与用户的距离。这不是物理靠近,而是体验“零摩擦”、认知“零负担”、情感“零隔阂”。

真正的无缝不是设备堆叠或协议强通,而是精准理解用户意图、主动适应场景、自然交付服务。它将让技术隐于身后,体验浮出水面,使用户感到“技术在为我所用”,而非“我在使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