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气象台最新监测,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超强台风级)正对我国沿海地区造成严重风雨影响。面对这一极端天气挑战,多家保险公司已启动全方位应急响应机制,通过科技赋能深化防灾减损体系建设,构建起‘事前预警、事中干预、灾后快赔’的全链条风险管理体系。
科技驱动:险企防灾体系全面升级
业内专家指出,大数据、AI、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正推动保险行业从传统的损失补偿者向风险管理者转型。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表示:‘科技手段显著提升了风险应对的前瞻性,使保险公司能够精准量化风险,实现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决策的跨越。’
在‘桦加沙’登陆前,人保财险已搭建‘万象云’风险减量服务平台,完成全流程数字化升级。该平台通过与中国气象局深度合作,构建了行业领先的气象监测网络,创新推出气象‘四预’服务(预警、预报、预判、预防)。据人保财险总裁于泽介绍,平台还创新建立了‘政府主导、气象组织、人保支持’的人工影响天气联动模式,在防雹、防旱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全链条响应:从预警到救援的精细化部署
面对台风威胁,保险公司构建了多层次应急体系。人保财险广东分公司设立10个专项工作组,组建200人内部理赔支援团队、650人外部专家及公估队伍,储备77台无人机查勘设备、340台施救车辆,锁定120多个车辆保全场地,已完成万余家次客户风险排查。
中国平安旗下产险、寿险、健康险、养老险等公司快速协同,截至9月23日15时,已向超2000万人次潜在受灾客户发送预警信息与防灾指引。太保产险则通过三级资源梯度补给体系,在台风登陆前24小时将所有专属救援资源部署至指定区域,并组建一体化防灾应灾服务团队。
深圳市民杨先生的防护措施印证了个人与机构的差异:‘我提前准备了三天口粮,加固了窗户,这两天居家办公。’相比之下,保险公司的应对体系覆盖风险预警、隐患排查、物资统筹、灾中响应等全环节。
立体化防控:‘5210’机制与鹰眼系统创新
平安产险首创的‘5210’应灾机制成为科技赋能的典范:提前5天启动风险预警,提前2天检查机构防灾落实,提前1天完成‘六问’工作,登陆当天实时研判灾情。其‘鹰眼3.0’系统推出‘车险水淹黑点’精准预警服务,通过融合历史赔案数据与实时监测,实现点对点预警,有效防范车辆水淹风险。
在线下,平安产险利用‘鹰眼’系统人工智能模型筛选高风险标的,派遣专业风控工程师上门提供防灾支持。这种‘线上+线下’立体化防灾体系,为群众与企业安全提供了双重保障。
行业转型:从被动赔付到主动风险管理
杨帆分析指出,科技应用已重塑保险业价值:‘大数据使风险预测从经验判断转向精准量化,AI实现‘未卜先知’,物联网降低社会整体风险成本。’据统计,科技赋能使保险赔付率显著下降,同时推动行业深度融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展望未来,保险公司的防灾减损系统将向智能化、场景化、生态化演进。人工智能将驱动风险预测模型持续进化,实现从宏观预警到微观点位风险的精准管理。险企将深度嵌入客户生产经营场景,提供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防灾减损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优势。
在这场与台风的较量中,科技不仅为保险公司装上了‘智慧大脑’,更为社会构建起抵御自然灾害的韧性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