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要从互联网公司坚定地走向智能制造新战场,转型成硬核科技公司。”在近期的一场深度访谈中,小米董事长雷军再次强调了企业转型的战略方向。这场对话不仅揭示了小米近年来的技术布局与市场挑战,更展现了其作为科技企业的长远野心。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赵东山
编辑|何伊凡 见习编辑|李原
头图来源|受访者
“小米内部经常吵得死去活来,翻天覆地,甚至为一个问题争执一年。但这样,老板才不容易犯错误。”9月25日晚,雷军在接受《中国企业家》等媒体采访时坦言。这种民主的决策文化,在小米筹备汽车和芯片项目时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定制服务是否可行的问题,内部争论持续了一年之久。
雷军透露,小米鼓励试错,只要风险可控,就会支持团队尝试。这种包容的文化,使得小米在高端化进程中能够不断调整方向,避免重大决策失误。
来源:受访者
在今年的年度演讲中,雷军重点分享了小米玄戒芯片和造车背后的故事。2025年,小米刷新了多项纪录:首款SUV小米YU7上市后销量强劲,3分钟大定超20万辆,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辆;5月发布的首款自研3nm手机SoC芯片“玄戒O1”,使小米成为全球第四家具备该能力的企业。
然而,技术突破的同时,小米也面临品牌形象松动的挑战。今年3月,小米SU7在安徽的交通事故引发全行业对辅助驾驶系统安全性的关注;随后,SU7 Ultra车主针对挖孔版前舱盖发起维权行动。近日,小米汽车召回了11.7万辆SU7,原因是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场景下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尽管如此,雷军在演讲中回顾了小米过去5年的发展历程,坦陈面对焦虑和黯淡时刻的“逆天改命”故事,宣示了通过技术成长赢得公众信任的决心。
摄影:赵东山
“硬核的科技公司跟互联网公司不一样。互联网是机会驱动的,科技公司是使命驱动的。”雷军表示。为此,小米在2020年设定了“5年技术投资1000亿元”的计划,并在2025年将未来5年的研发费用提升至2000亿元。
雷军多次谈及公众对小米的误解和刻板印象。不久前,小米17跳过“16”命名,直接对标iPhone 17,引发全网热议。“今天大家需要重新认识一下小米手机,跟iPhone17全系列相比,有很多地方都超越了。”雷军在采访中称。
高端化、对标乃至超越苹果,仍是小米的生死之战。《中国企业家》统计显示,2021年雷军在演讲中提到“高端”31次,2022年有22次,2023年高达46次,提及iPhone及苹果也达到了22次之多。
雷军表示,小米在高端化过程中形成了三大引领:科技引领、认知引领、审美引领。每个季度都会组织研讨,总结成绩和困难。“苹果是360度无死角,在每个领域里面他们都下了很大的功夫。我们现在可能是先找10个点突破,接着找20个点突破,然后一步一步覆盖更多的角度。”
然而,要超越苹果,仍是一场“漫长而痛苦”的马拉松。“我们还是要全心全意向苹果学习,一步一步地把每一个细节做好。”雷军说。
来源:受访者
在造车层面,雷军透露小米YU7已交付超4万台,并再次强调小米造车要对标特斯拉和保时捷,打造全球最强纯电性能车的初衷。然而,产能仍是困扰小米造车的最大痛点。
“我们正在快速提升生产效率。”雷军表示,小米进入汽车行业满打满算不到1年半,去年4月3号才交付第一辆车,但认为干得还不错。对于市场和用户的质疑,雷军称小米汽车发布以后,成为了全网被黑的最惨的品牌之一,并举双手支持6部委联合行动打击黑水军黑公关。
在销量增长上,雷军表示小米早就放弃了速胜的可能性。两年前他提出的目标是每年坚定增长1%的市场份额,看能不能5年时间做到20%的份额。“小米是长跑型选手,时间越长我们越强大。”
对于供应链自主化,雷军表示5年前就提出要转型智能制造,转型硬核科技公司,其核心是能力驱动,而不是赌机会。他透露,小米在手机业务对核心研发的长期、持续投入,使得整个手机部的研发人员达到1万多人。
来源:受访者
“我们可以再给小米5年时间看一看。”雷军说。在这场科技与市场的长跑中,小米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硬核科技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