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提出一项引发资本市场热议的改革建议:取消上市公司强制季度财务报告制度,改为每半年披露一次。这一提议并非首次出现,早在其第一任期内便已提出,如今在监管层‘减负’呼声高涨的背景下,再度成为焦点。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称:‘若获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批准,企业应免除季度财报义务。半年报将降低合规成本,使管理层更专注长期经营。’自1970年SEC推行季度披露制度以来,美国上市公司已延续该惯例50余年,其初衷是通过提高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现行季度财报体系源于1929年美股崩盘后的监管改革。根据程序,调整披露频率无需国会立法,仅需SEC内部多数委员支持即可。目前SEC五名委员中,三人为共和党籍,一人为民主党籍,剩余一席空缺,政策通过存在可能性。
此次倡议与长期股票交易所(LTSE)的提案形成呼应。LTSE上周宣布将向SEC提交请愿,推动半年披露制度。其代表与SEC官员会面后,对提案前景表示乐观。现任SEC领导层亦释放‘监管松绑’信号,但业内预计政策落地最早需至2026年。
支持改革者认为,季度财报制度迫使企业过度关注短期盈利目标。NFJ投资集团经理麦金尼指出:‘频繁披露导致管理层为达成季度指标而牺牲长期投资,延长周期有助于资本更合理配置。’这一观点与巴菲特2022年股东信中的批评不谋而合——他将‘超越预期’的财报游戏称为‘资本主义的耻辱’。
BCA Research首席策略师Irene Tunkel亦承认,尽管其职业依赖财报分析,但当前80%的企业‘超预期’现象已使业绩指引可信度下降。‘降低频率可能减少短期压力,对企业长期发展更有利。’
质疑声音则聚焦于信息透明度降低的潜在风险。Bokeh Capital Partners首席投资官Kim Forrest警告:‘财报电话会议和分析师问答是投资者获取关键信息的重要渠道,减少沟通将削弱市场理解企业前景的能力。’
富国银行投资研究所主管萨米尔·萨马纳进一步指出,报告间隔延长将导致不确定性上升,进而加剧股价波动。‘高频信息对投资决策的价值不可替代,低频披露可能削弱美股吸引力。’
全球范围内,季度财报并非统一标准。欧洲自2013年起取消强制季度披露,但多数企业仍自愿发布;英国十年前也取消强制要求,超七成公司维持惯例。这种‘软约束’模式为美国改革提供了参考。
事实上,特朗普2018年就曾推动类似改革,但因摩根大通CEO戴蒙与巴菲特等商界领袖的呼吁未获实质进展。当时巴菲特直言:‘企业应减少对季度盈利的依赖,转而关注十年后的竞争力。’
分析人士指出,SEC需在信息透明与企业负担间寻找平衡。美国上市公司数量下滑部分归因于合规成本,改革或缓解这一趋势。但政策分析师埃德·米尔斯认为,成功概率较低——季度报告要求源于1934年《证券交易法》,且近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进一步强化了披露义务,‘国会不太可能推翻现有框架’。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关于企业短视与长期价值的辩论,已为全球资本市场监管改革提供了重要样本。
北京商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