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合成生物明星华恒生物市值腰斩,净利润下滑转战港股

时间:2025-10-01 03:14:21 来源:IPO日报 作者:IPO日报

9月30日,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恒生物”,688639.SH)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由华泰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这一动作引发市场关注,原因在于这家曾被誉为合成生物赛道“明星”的企业,如今正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市值相比历史高峰已蒸发过半。


制图:佘诗婕

市值蒸发过半,合成生物明星企业遇冷

华恒生物成立于2005年,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专注于氨基酸、维生素及生物基新材料单体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日化护理、功能食品与营养等领域。公司曾于2014年8月在新三板挂牌,2018年2月28日正式摘牌,并于2021年4月22日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

上市前,华恒生物通过多轮融资吸引了芳晟基金、毅达资本、中兴创投、仙瞳资本、红榕资本、基石资本等众多资本方的投资。首次上市发行价为23.16元/股,融资6.25亿元,首日收盘涨幅超52%。此后,公司股价在2023年3月一度涨至195.9元,总市值超过199亿元。

然而,好景不长。2024年10月,华恒生物进行了定增,融资6.84亿元,主要投向年产5万吨生物基丁二酸及生物基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年产5万吨生物基苹果酸生产建设项目,参与投资的机构包括国元金控、创合鑫材基金、鄂旅投资本、基石资本、西藏朗润、粤开资本、君和资本等。

截至9月30日收盘,华恒生物每股股价33.7元,总市值84.29亿元,相比最高峰跌去超过57%,市值蒸发过半。

本次港股上市,华恒生物拟募资用于全球扩张业务、合成生物使能技术、新产品及解决方案开发、产能升级以及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截至2025年9月22日,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郭恒华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控制约28.76%的股份,公司非执行董事郭恒平控制约2.02%的股份,二人通过一致行动协议共同控制公司30.78%的表决权,为公司控股股东。

归母净利润跌了又跌,华恒生物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

从业绩来看,华恒生物上市后营业收入一路上升。2022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下称“报告期”),公司分别实现了14.19亿元、19.38亿元、21.78亿元、14.89亿元的营业收入,前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31.67%,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了46.5%,已超过2022年整年。

华恒生物给出的增长原因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增加,下游客户对生物基产品需求上升,氨基酸系列产品应用拓展带动销量上升;产能扩张,为满足市场需求提供保障;新产品引入,如色氨酸、精氨酸、1,3 - 丙二醇等新产品丰富产品组合,助力营收增长。

然而,在营业收入增长的同时,归母净利润却出现了大幅下滑。公司于2023年创下4.49亿元最高值后,2024年却大幅下降57.8%至1.9亿元,到了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1.15亿元,同比下降23.26%,持续出现“增收不增利”态势。

华恒生物认为,净利润下滑主要在于成本上升,2024年销售成本较2023年增加41.7%,2025年上半年销售成本也因L - 缬氨酸销量增加而上升;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波动;费用增加,销售及营销、行政、研发等费用呈上升趋势,侵蚀利润。

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从38.7%降至24.8% ,2025年上半年降为23.5%,同比也是下降。其中,氨基酸系列产品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报告期内占总收入比例在69.3%—82.2%之间。

同赛道对比:华恒生物体量较小,但细分领域市占率领先

同为合成生物赛道“明星”的凯赛生物,2024年、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营收29.58亿元、16.71亿元,同比均是增长,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89亿元、3.09亿元,同比增长33.41%、24.74%。

相比之下,华恒生物体量约为凯赛生物的1/3,但以2024年收入为衡量标准,华恒生物在L-丙氨酸及L-缬氨酸细分领域全球市占率均第一,具备“隐形冠军”属性。

记者 王莹
文字编辑 褚念颖
版面编辑 佘诗婕
责任编辑 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