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岸迈生物IPO解析:8款在研药物未商业化,2024年靠授权扭亏

时间:2025-09-30 22:28:28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时代周报

本文来源:时代商业研究院 作者:雷小艳


来源|时代商业研究院

作者|雷小艳

编辑|郑琳

2025年6月17日,岸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岸迈生物”)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作为双特异性抗体治疗领域的创新药企业,岸迈生物的研发进展与财务状况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8款在研药物尚未商业化,研发进展存不确定性

招股书显示,岸迈生物已建立涵盖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8款在研药物管线。截至2025年6月10日,该公司仅核心产品EMB-01进入临床Ⅱ期试验,关键产品EMB-06、EMB-07处于临床Ⅰ期试验,另有5款产品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岸迈生物尚无一款产品完成临床试验,这意味着其研发成果最终能否获批上市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双特异性抗体作为岸迈生物的核心技术方向,通过同时靶向两种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可直接攻击病变细胞并调节免疫反应。其中,T细胞衔接器(TCE)技术是该公司重点研发方向,旨在通过激活患者自身T细胞攻击肿瘤细胞。然而,从临床研发成功率来看,非头部企业创新药从临床Ⅰ期到获批上市的成功概率仅为11.84%,肿瘤类创新药的成功概率更低至8.34%。岸迈生物的8款在研产品能否突破这一瓶颈,仍有待观察。


6轮融资27亿负债压顶,可转换优先股成双刃剑

尽管尚未实现产品商业化,岸迈生物在研发上的投入毫不手软。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末,该公司已累计亏损23.55亿元,2023—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达1.85亿元、1.23亿元。为支撑研发活动,岸迈生物通过6轮融资累计获得2.3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77亿元),最后一轮融资投后估值达4.9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11亿元)。

然而,岸迈生物在融资过程中发行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成为潜在风险。截至2024年末,该公司已发行2.17亿股可转换优先股,对应金融负债高达27.47亿元。若岸迈生物未能成功IPO,将面临巨额赎回压力,这对其资金链构成严峻挑战。

对外授权成破局关键,2024年首次扭亏

面对资金压力,岸迈生物自2023年起通过对外授权合作获取现金流,并借助合作方资源推动研发管线进展。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截至2025年6月10日,岸迈生物对外授权合作总交易价值已超21亿美元,在T细胞衔接器领域排名全球第二。其中,关键产品EMB-06的海外市场开发及商业化权利已授权给合作方。

招股书显示,2024年岸迈生物通过授权合作实现收入4.59亿元,净利润达4768.7万元,首次实现扭亏。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其对外授权策略的有效实施。然而,截至2024年末,该公司累计亏损仍高达23.55亿元,未来盈利能力有待进一步验证。


IPO前6名非执行董事离职,市场关注后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岸迈生物递交上市申请前5天(2025年6月12日),6名非执行董事集体辞职,包括直接/间接持股股东徐亚军、Kamen Robert Irwin及德诚资本创始人崔相民。这一人事变动引发市场对其治理结构的担忧。

本次IPO,岸迈生物拟募资用于核心产品及关键产品的临床试验、其他在研产品的研发活动及新管线拓展。然而,在研产品商业化前景不明、高额负债压力及核心团队变动等因素,均可能影响其上市进程及未来表现。

7月7日、9月30日,时代商业研究院就产品研发进展、对外授权合作及现金状况等问题向岸迈生物发函询问,截至发稿未获回复。岸迈生物能否通过IPO破解资金困局,实现从研发到商业化的跨越,仍需时间检验。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供时代商业研究院客户使用。本公司不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报告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个别投资者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范围内,与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不存在法律禁止的利害关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之提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时代商业研究院”,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