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志平,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
来源:总裁读书会
在当今企业热衷于多元化扩张的背景下,专注主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通过深度调研指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的成功,正是“聚焦主业而不越界”这一铁律的生动实践。
自2011年成立以来,宁德时代始终将战略重心锁定在动力电池领域。2018年登陆创业板后,其市值突破万亿元,成为创业板首家万亿级企业。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宁德时代连续三年上榜,位列第303名。目前,公司已构建全球六大研发中心、十三大生产基地的布局,其中宁德、宜宾、溧阳三大基地更获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灯塔工厂”,宜宾基地还成为全球首家电池零碳工厂。
宋志平在调研中特别提到宁德时代的“极限制造”能力。他曾带领上市公司代表团参观宜宾工厂,对生产线的高精度、高效率印象深刻。这种对技术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宁德时代从区域企业成长为全球行业领导者的关键。
宁德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源于清晰的战略定位——“只做供应商,不做竞争者”。董事长曾毓群多次公开强调:“我们不会涉足整车制造,而是专注电池技术创新。”这一原则消除了宝马、大众、特斯拉等核心客户的顾虑,使其高端新能源乘用车电池市场占有率在2024年达到72%。
通过与车企建立从单纯供应到共同研发、合资建厂的多层次合作,宁德时代既稳定了订单来源,又通过技术协同加速产品迭代。例如,其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已应用于多家造车企业,但始终坚守不造车的边界。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智慧,让宁德时代成为全球汽车品牌电气化转型的首选合作伙伴。
作为技术出身的企业家,曾毓群为宁德时代注入了创新基因。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5%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拥有超过2万名研发人员和2.4万件境内外专利。从新能源院士专家工作站到21C创新实验室,从与上海交大、中科院的产学研合作到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宁德时代构建了全方位的技术创新体系。
典型案例包括攻克高镍材料热失控难题:通过单晶化正极材料和陶瓷涂覆隔膜技术,将NCM811电池热失控触发温度从150℃提升至215℃,成功绑定宝马iX3、蔚来ET7等高端车型。面对特斯拉严苛的供应商筛选,宁德时代通过-30℃至50℃高低温循环测试和高速行驶放电模拟,最终获得超千亿元订单。
宁德时代的技术战略呈现“量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的清晰路径:
这种布局不仅巩固了现有优势,更通过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专用电池开发,持续拓展技术边界。
面对地缘政治风险,宁德时代创新推出“本地生产、本地供应、本地回收”的全球化模式。在欧洲市场,公司已形成德国、匈牙利、西班牙三大制造枢纽:
通过将第三代CTP麒麟电池生产线、零碳生产体系等核心技术导入欧洲工厂,宁德时代不仅满足欧盟《新电池法》要求,更推动中国技术标准走向全球。
路径一:聚焦主业构建不可替代性
宁德时代的经验表明,在产业边界模糊的时代,明确“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坚守电池领域使其避免了与客户的直接竞争,反而通过技术赋能深化了合作关系。
路径二:持续研发投入产生复利效应
将资源集中于单一赛道,宁德时代实现了技术迭代的指数级增长。从高镍材料突破到固态电池储备,其梯次技术结构始终保持行业领先。
路径三:全球化与本地化深度融合
通过制造本地化、技术标准化、合作灵活化的三位一体策略,宁德时代构建起全球产业闭环。这种模式不仅巩固了市场份额,更推动中国电池技术标准深度嵌入全球汽车产业链。
宋志平总结道:“宁德时代的实践证明,聚焦主业不是保守,而是通过深度研发定义技术标准,依托全球产能网络实现本地化服务。这一模式为中国制造业从‘规模领先’向‘技术引领’转型提供了宝贵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