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投资人转型:核电站与基础设施投资成新宠

时间:2025-10-14 16:04:08 来源:投中网 作者:投中网

在AI投资热度持续不减的当下,一股投资新风潮正悄然兴起——部分投资人开始将目光转向实业,尤其是核电站与基础设施领域,寻求更为稳健的投资回报。

前不久,一位长期关注具身智能与AI方向的投资人向笔者透露,他已正式转型,开始深耕新能源领域,包括光伏站、充电站等实体资产。谈及这一转变,他意味深长地说:“股权很可能烟消云散,拿在手里的才是资产。”这句话,道出了当下不少投资人对资产安全性的深刻思考。

几乎在同一时期,另一位拥有国资背景的投资人也透露,其所在机构近两年在一级市场几乎按兵不动,转而在二级市场投资了几个核电项目,恰好赶上板块行情上涨,实现了可观的账面收益。这两个看似独立的转向,共同指向了一个被传统风投长期忽视的领域:基础设施资产。

进一步观察发现,以新能源、数据中心为代表的实业类资产,正逐渐成为私募基金的新宠。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市场活跃,参与主体多元。除传统投资主力——央企、地方政府和产业方外,险资、私募机构也纷纷加码,鼎晖、中金、深创投等国内头部机构相继设立基础设施基金;二是基金规模显著攀升,黑石、KKR等国际巨头的相关基金募资额屡创新高。

全球资管巨头KKR更是将基础设施资产称之为“一种适配所有经济态势的资产”。其预测,在“数字化”、“绿色能源”和“去全球化”三大趋势下,基础设施资产可能迎来20-30年的黄金发展期。

各路人马纷纷布局

投资人秦风在一家PE机构负责新能源与AI基础设施方向的投资。他表示,长期以来,国内私募基金普遍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逻辑,对现金流稳定但增长相对平缓的基础设施领域关注有限。然而,这一态势正在发生转变。

据秦风观察,自2024年以来,市场对基础设施基金的兴趣显著升温,越来越多机构开始研究如何通过配置这类“另类资产”来优化投资组合,以应对日益增强的市场不确定性。“感觉市场活跃起来了,而且投资力度明显加大。”秦风说。

从当前市场格局来看,积极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机构主要可分为三类:地方国资平台、产业资本和PE机构。

地方国资平台凭借其在基础设施领域长期积累的资源与经验,仍然是该领域投资的中坚力量。例如,中交资本就完成了对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内蒙古清洁能源资产包的投资,该项目为国家首批以“沙戈荒”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

产业资本同样在发力。今年5月,中国国新与中广核联合设立了一只规模达250亿元的基金;随后,中国核电也与中国人寿等共同出资15.01亿元,成立了中核田湾核电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

PE机构也在加快布局基础设施基金,且单只基金规模屡创新高。鼎晖夹层旗下新基建专项投资基金完成近10亿元人民币首关,重点投资于新型基础设施IDC领域。此外,包括普洛斯、越秀资本、深创投、中金资本、高和资本等机构也纷纷设立了相关基金。海外方面,黑石集团宣布完成了基础设施二级份额基金的募集,总规模达55亿美元;KKR也宣布了其第二期亚太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完成最终交割,规模高达64亿美元。

94万亿美元缺口下的投资机遇

根据麦肯锡数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资金缺口将高达57-67万亿美元。另据二十国集团全球基础设施中心发布的预测数据,到204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94万亿美元。巨大的资金需求背后,蕴含了更多的投资机会。

目前,资本主要聚焦于两大方向:一类是数据中心,另一类则是新能源类资产,如核电站、光伏站、充电站等。这背后与人工智能的爆发密切相关。智能计算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使得“东数西算”工程被上升为国家战略,算力布局与AI商业化应用锁定了数据中心资产的长期景气度。同时,算力需求的爆发带动了社会用电量的长期增长,叠加全球对“绿色能源”的巨大需求以及“双碳”战略的重视,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也随之激增。

当然,除了AI发展带来的结构性机会外,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也藏着机构出于自身考量的策略转型。过去两年,受IPO退出渠道收窄、募投两端承压等现实问题影响,传统PE/VC依赖高增长、高估值退出的“狙击手式”投资模式逐渐失灵,市场对“确定性”的追求日益增强。基础设施资产具有抗经济周期、现金流稳定、与通胀挂钩等特点,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

长三角某地交投集团的投资人透露,其机构在经历产业投资转型探索后,也因为IPO退出渠道不明朗等原因暂停股权投资,转而回归实业,专注于光伏站、充电站等资产的收并购。另一西南某地产投负责人张越也表示,尽管当前其投资方向以当地优势产业为主,但也持续关注固定资产投资机会。

资金、资源与耐心的三重考验

基础设施投资是一片广阔的蓝海,但理性来看,这仍然是属于少数人的机会。要参与这场游戏,机构必须直面来自资金、资源与耐心的三重考验。

首先是资金门槛。基础设施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领域,单个项目总投资额动辄数百亿元。这对于管理规模普遍在几十亿至百亿之间的人民币基金而言,严重限制了投资组合的分散度。

其次是资源壁垒。在新能源领域,特别是核电、电网等关键环节,“国家队”是绝对的主角。私募机构想要从中分一杯羹,就必须具备超强的政府关系和政策理解能力,更需要极高的资源整合能力。

最后,对于VC/PE来说,投资基础设施资产最根本的冲突还在于期限错配。通常,VC/PE基金的存续期为7-9年,而一个基础设施项目,从建设到产生稳定现金流,可能就需要5-8年,要达到理想的投资回报,持有期往往需要15年甚至更久。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为破解这一困境,部分机构已开始积极尝试创新解决方案。比如有机构选择寻求与保险资金等超长线资本合作;有的则设计出更复杂的结构化产品。诺亚控股旗下资产管理公司就提到,自去年以来,市场上已经出现可每月或每季度派息,并设有2年内软锁定期的基础设施投资相关基金。

不难发现,尽管投资基础设施挑战重重,但一批具备长期资本、产业认知的机构,已经逐步在这条赛道上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文中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