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中华保险高层换帅:汇金系入主能否破解老牌险企困局?

时间:2025-10-14 16:27:06 来源:经理人杂志 作者:经理人杂志



文|王书望 编辑/陈小泉

作为中国第二家成立的保险公司,中华保险(前身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自1986年创立以来,始终保持着行业资历的领先地位。2022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后,成为全国唯一以"中华"命名的保险集团。然而,这家拥有39年历史的老牌险企,正面临着财寿业务结构失衡、监管处罚频发、管理层真空等多重挑战。随着"汇金系"高管刘元章的接任,中华保险能否突破发展困局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汇金系高管空降:破解治理困局的关键棋?

据多方信源确认,中国再保险集团总裁助理刘元章已正式出任中华联合保险集团党委书记,接替到龄退休的高兴华。这位1978年出生的经济学硕士,在中再集团人力资源系统深耕超20年,曾担任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党委组织部部长等职,2021年还兼任华泰保险经纪董事长。

此次人事调整与股权结构变动密切相关。今年2月,财政部将所持中国信达、东方资产等AMC股权划转至中央汇金,东方资产作为中华保险控股股东的身份随之变更。市场普遍认为,此次"汇金系"高管入驻,或将为中华保险带来更紧密的国有资本协同效应。

但管理层真空问题仍待解决。自2023年9月高兴华升任董事长后,总经理职位已悬空近两年,形成"一正一副"配置缺失的治理隐患。这种核心岗位长期空缺,已引发市场对战略执行力的担忧。

合规风暴持续:基层机构成重灾区

2025年以来,中华保险旗下机构频繁遭遇监管处罚。9月30日,江苏监管局披露中华财险镇江中心支公司存在虚列费用、保单信息缺失等违规行为,被罚35万元,两名责任人分别被罚4万和1万元。仅三天前,上海监管局对中华财险上海分公司开出62万元罚单,三名支公司总经理因"编制虚假资料"、"虚构中介业务套费"等行为遭罚。



图源:江苏监管局

更值得警惕的是合规执行断层问题。以上海分公司为例,时任宝山支公司总经理杨力在2021年就曾因同类违规被罚,2025年再次因相同问题受罚。这种"屡罚屡犯"现象,暴露出公司内控机制未能有效穿透至基层机构,内部审计监督存在明显短板。

中华人寿虽违规记录较少,但5月16日北京监管局披露其存在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实、内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被罚41万元,三名时任高管同步领罚。这反映出集团在关联交易管控方面存在系统性漏洞。



图源:上海监管局

结构性失衡加剧:财寿业务冰火两重天

2024年度财报显示,中华保险保险业务收入增速仅3.35%,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作为集团"短板"的中华人寿,保费规模从2012年的65.14亿元持续萎缩至2024年的52.51亿元,2025年上半年更是同比下降27.95%至30.07亿元。



图源:中华人寿2025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成本压力与收入下滑形成双重挤压。过去三年,中华人寿保险合同准备金始终维持在45亿至51亿元区间,与保费收入"一降一升"的走势直接侵蚀利润空间。净利润表现更为堪忧,2016-2024年累计亏损超21亿元,2025年上半年仍亏损2.84亿元。

相比之下,中华财险作为集团"压舱石",2025年上半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23.87亿元,同比增长3.34%;净利润8.22亿元,同比增长66%。但亮眼的财务数据背后,承保盈利能力仍存隐忧: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综合成本率分别为99.48%、100.28%、99.28%、99.58%,持续在盈亏平衡线附近徘徊。



图源:中华人寿2025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值得肯定的是,公司通过降本增效使综合费用率从2022年的26.56%降至2024年的23.04%,显示出渠道成本管控能力的提升。但若不能优化赔付率、提升定价能力,承保盈利的可持续性仍将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股权关系划归中央汇金,中华保险将与中再集团、新华保险等国有险企同台竞技。如何平衡财寿业务发展、根治合规顽疾、填补管理层真空,将成为新任掌门人刘元章必须破解的战略命题。这场关乎老牌险企生死存亡的破局之战,正迎来关键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