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商报消息 近日,复星医药(600196.SH、02196.HK)再次成为市场焦点。这家医药巨头正通过出售资产优化资产配置,为长期稳健发展夯实基础。
近日,复星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拟筹划转让上海克隆100%股权。这一举措标志着复星医药在资产优化道路上的又一重要步骤。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1年至今,复星医药在近5年间通过系统性资产剥离,已成功回笼资金超过130亿元。这一数字不仅彰显了复星医药在资产运作上的高效与果断,也反映出公司在面对市场变化时的灵活应对能力。
然而,尽管通过出售资产回笼了大量资金,复星医药的财务状况依然面临挑战。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短期债务(主要包括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等)合计约226.46亿元。以公司的货币资金来衡量偿债能力,经计算,公司偿债缺口达96.87亿元。这一数字无疑给复星医药的财务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在业绩方面,复星医药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公司的营业收入已经连续下滑两年半时间,而且自2024年以来一直处于增利不增收的局面。尽管净利润有所增长,但营业收入的下滑仍然让市场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充满担忧。
尽管如此,复星医药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却从未减少。2022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三年半合计超过140亿元。这一数字不仅体现了复星医药对研发的重视,也展示了公司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的坚定决心。
“创新已成为复星医药发展的核心引擎,我们要持续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和研发效率。”近期,复星医药董事长陈玉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强调,公司将继续大力发展战略性产品,拓展全球市场机遇,优化资产配置,内部运营进一步提质增效,以优化财务结构,夯实长期稳健发展的基础。
频繁出售资产回笼资金,复星医药加速资产优化
近日,复星医药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聚焦核心业务并提升资产运营效率,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拟筹划转让上海克隆100%股权。此次转让的主要资产为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宜山路1289号的标的物业。
根据交易步骤及结构,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拟作为LP现金出资人民币5460万元与弘毅天津、中汇人寿共同出资设立专项基金,预计持有该基金足额募集后9.98%的财产份额。于专项基金设立并满足约定条件后,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拟以不超过人民币12.56亿元向专项基金或其控制的实体转让所持有的上海克隆100%的股权和对上海克隆享有的债权。
复星医药介绍,本次转让完成后,集团将不再直接持有上海克隆的股权,但仍将继续租赁部分标的物业作为经营场所。预计本次转让不会对集团之日常运营造成重大影响。同时,转让所得款项将用于集团创新药业务的持续投入。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自2021年开始,复星医药便通过频繁出售资产回笼资金。其中,金额达10亿元级的交易并不少见。例如,2021年8月,复星医药公告称,公司拟向天津金耀转让所持有的天津药业合计25.0011%的股权,本次转让价款总额为人民币14.33亿元。
同年10月,复星医药又公告显示,公司拟以15.96亿元的对价转让所持有亚能生物合计29.0200%的股权、金石医检所100%股权。这些交易不仅为复星医药回笼了大量资金,也进一步优化了公司的资产结构。
此外,复星医药在海外市场也积极进行资产运作。2022年3月14日至2022年11月10日,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星实业通过二级市场竞价交易累计出售BioNTech SE共计109.49万股普通股,出售金额(扣除交易费用等后)共计1.79亿美元。
2024年6月,复星医药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新加坡公司通过大宗交易以均价1771.81印度卢比/股(税前)出售所持有的990万股Gland Pharma股份,交易总对价为175.41亿印度卢比(税前),折合约2.11亿美元(税前)。
2025年3月,复星医药又公告称,本公司控股子公司复星实业拟以现金1.24亿美元的对价向Calcite Gem转让其所持有的标的公司940万股普通股。本次交易完成后,集团将不再持有标的公司的股权。
研发费三年半合计超140亿,复星医药坚持创新驱动
复星医药自1998年8月上市以来,直接运营的业务涵盖制药、医疗器械、医学诊断、医疗健康服务等多个领域,并通过参股国药控股覆盖到医药商业领域。然而,在频繁出售资产的同时,复星医药的资金缺口依然较大。
截至2025年上半年底,复星医药货币资金达129.59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达26.8亿元;短期借款达178.62亿元,长期借款达110.95亿元。公司现金流依然较为紧张,面临着不小的偿债压力。
具体来看,截至2025年上半年底,复星医药流动负债合计360.23亿元,货币资金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156.39亿元。若不考虑其他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覆盖能力,流动负债与高流动性资产的差额约为203.84亿元。同时,公司短期借款与高流动性资产的差额约为22.23亿元。
而且,截至2025年上半年,复星医药的短期债务(主要包括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等)合计约226.46亿元。以公司的货币资金来衡量偿债能力,经计算,公司偿债缺口达96.87亿元。这一数字无疑给复星医药的财务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自2019年以来,复星医药资产负债率长期在50%上下徘徊。其中,2023年末一度达到50.1%。截至2025年上半年底,复星医药资产负债率达49.24%,较上年同期增长0.39个百分点。尽管资产负债率有所上升,但整体仍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在业绩方面,复星医药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公司的营业收入在超过400亿元后,当前正在持续下滑。数据显示,2022年,复星医药营业收入达439.52亿元,同比增长12.66%,营收首次跨过400亿元大关。然而,同期公司净利润达37.31亿元,同比下降21.10%;扣非净利润38.73亿元,同比增长18.17%。
进入2023年,复星医药业绩甚至出现“三降”。2023年,复星医药营业收入达414亿元,同比下降5.81%;净利润23.86亿元,同比下降36.04%;扣非净利润20.11亿元,同比下降48.08%。
2024年,复星医药营业收入达410.67亿元,同比下降0.80%。不过,公司同期盈利能力回暖,净利润达27.70亿元,同比增长16.08%;扣非净利润达23.14亿元,同比增长15.10%。
2025年上半年,复星医药延续了增利不增收的局面,实现营业收入195.14亿元,同比下降4.63%;净利润17.02亿元,同比增长38.96%。综合来看,复星医药营业收入已连续下滑两年半时间,而且自2024年以来一直增利不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面临业绩压力,复星医药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却从未减少。2022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复星医药研发费用分别为43.02亿元、43.46亿元、36.44亿元和17.17亿元,三年半合计超过140亿元。
“创新已成为复星医药发展的核心引擎,我们要持续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和研发效率。”复星医药董事长陈玉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强调,公司将继续大力发展战略性产品,拓展全球市场机遇,优化资产配置,内部运营进一步提质增效,以优化财务结构,夯实长期稳健发展的基础。
●长江商报记者 黄聪
视觉中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