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曾想到,曾经风光无限的深圳富豪团副团长、皇庭国际的实际控制人郑康豪,竟会在一夜之间跌落神坛?近日,皇庭国际发布的一纸公告,正式宣告了这家上市公司陷入“资不抵债”的破产境地。
这一切的起因,源自法院的一纸裁定:将账面价值高达57亿的皇庭广场购物中心,以30亿元的价格直接划转给中信信托,以抵偿债务。这一决定,瞬间让上市公司的净资产蒸发了20多亿,皇庭国际因此资不抵债,宣告破产。而郑康豪,这个曾梦想成为李嘉诚的商业巨子,最终却连父亲打下的“小江山”也未能守住。
郑康豪并非白手起家。他的父亲郑世进,是深圳早期建设者中的佼佼者。工程兵出身的郑世进,在转业后毅然投身房地产,于1997年创立了恒浩地产。凭借“短平快”的开发策略,他在福田皇岗一带打造了多个热销楼盘,迅速积累了数亿身家。
29岁那年,郑康豪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家业的接力棒。他并不满足于父辈“小富即安”的经营哲学,心中怀揣着一个更大的梦想——成为像李嘉诚那样的商业巨子。他常说:“我不求做到李嘉诚的百分百,哪怕只做到他的百分之一,也足够了。”然而,正是这份不甘平庸的野心,最终将他推向了悬崖边缘。
2009年,郑康豪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收购晶岛国际购物中心,并借此机会入主上市公司深国商。当时的晶岛购物中心估值高达76亿元,令不少地产大佬望而却步。但郑康豪却毫不犹豫地出手,不仅拿下了购物中心四成的股权,更收购了深国商大股东的股份,将公司更名为“皇庭国际”,晶岛购物中心也摇身一变,成为了“皇庭广场”。
这一系列操作,耗资近百亿。为了筹集资金,郑康豪四处举债。他坚信,商业地产的价值会随着房价的上涨而持续攀升,哪怕经营利润微薄,资产升值也足以覆盖成本。然而,他低估了商业地产的运营难度,也高估了市场的持续繁荣。
接手皇庭国际后,郑康豪面临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购物中心并不像住宅那样能快速回笼资金。数据显示,皇庭国际在其接手后,最高年营收不到10亿元,净利润最高仅1.2亿元。这点利润,勉强够支付借款利息,根本无力偿还本金。
更要命的是,随着电商的崛起,线下商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购物中心的盈利能力持续下滑。而郑康豪此前借入的债务却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利息负担日益沉重。为了维持资金链,他不得不借新还旧,甚至将皇庭广场等核心资产反复质押。一旦资产价值下跌,就必须补充抵押物或提前还款——而这,恰恰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1年,最大的债主中信信托将皇庭国际告上了法庭,要求偿还债务。郑康豪试图自救。2022年,他将皇庭广场挂牌转让,参考价高达74.9亿元。然而,市场早已不复当年之勇。挂牌五天,无人问津。随后他大幅降价至56亿元,依旧无人接手。即便后来找到了意向接盘方,也因价格谈不拢,交易迟迟未能落地。
与此同时,法院的司法程序并未停止。2025年8月,法院裁定对皇庭广场进行司法拍卖,起拍价仅30亿元。令人唏嘘的是,即便价格腰斩,依旧无人出价,两轮拍卖均以流拍告终。最终,法院直接将皇庭广场划转给中信信托,抵债30亿元。这一划,不仅划走了郑康豪最值钱的资产,也划断了他最后的生机。
郑康豪并非没有人脉。作为深圳同心俱乐部副主席,他曾组局马化腾、郭英成、姚振华等深圳富豪团成员。然而,商场如战场,再豪华的“朋友圈”也抵不过现实的债务压力。
有人说,郑康豪的失败,在于他背离了父亲“短平快、稳扎稳打”的经营理念,盲目追求规模与速度,最终在房地产风向转变时,没有留下任何缓冲的余地。他的父亲郑世进,曾是全球郑氏宗亲联谊会的主席,在潮商圈中威望颇高。而郑康豪,却在接过家业十五年后,将父亲打下的江山败了个精光。
当然,尽管皇庭国际已资不抵债,但按照A股惯例,上市公司仍有重整的机会。不过,即便重整成功,皇庭国际也将易主,不会再姓“郑”。而在这场崩塌中,最受灾的莫过于皇庭国际背后的5万多名股民。至于郑康豪,还是那句话,再怎么破产,瘦死的骆驼比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