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消费 陈碧婷
随着印象大红袍正式启动港股IPO,中国文旅产业的竞争格局正式迈入以IP为核心的新阶段。从早期依赖自然资源的景区模式,到市场化运营的主题乐园,再到如今以文化IP为驱动的产业升级,文旅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正经历第三次迭代。
第一代文旅上市公司(如张家界、峨眉山A、黄山旅游)诞生于上世纪末,主要依托5A级景区资源开展索道运输、酒店餐饮等基础服务,业绩表现高度依赖天气条件和游客自然流量,呈现明显的“靠天吃饭”特征。
第二代代表企业(华侨城A、大连圣亚、海昌海洋公园)通过主题乐园项目实现市场化突破,以欢乐谷、海洋世界等IP形成差异化竞争,逐渐摆脱对单一景区的依赖,但运营成本高企导致盈利压力增大,形成“看人吃饭”的运营模式。
当前正在崛起的第三代文旅企业,以印象大红袍、宋城演艺为代表,通过打造具有文化独占性的超级IP构建竞争壁垒。这种模式不仅需要持续的内容创新能力,更考验IP的商业转化效率,标志着行业进入“靠IP吃饭”的深度运营阶段。
作为福建首个大型户外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自2010年首演以来已累计演出6700余场,接待观众超940万人次。该项目创造了两项行业纪录:单场演出最高票价达668元,年票房收入稳定破亿,净利润率维持在30%-40%区间。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4年该项目票房收入位居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第三位,仅次于《长恨歌》和《印象丽江》;在文化旅游演出综合排名中位列第十。其母公司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同期在中国文旅演出市场排名第八,显示出强大的IP变现能力。
公司构建了完整的IP生态链:以实景演出为核心,延伸出印象文旅小镇(含4A级茶博园)、印象建州美食街区、武夷茶研习社等业态,并运营茶汤主题酒店。这种“演出+文旅综合体”模式,成功将单场演出的流量转化为多业态消费。
面对单场演出2099个座位的物理限制和旅游淡旺季波动,印象大红袍启动两大战略突破:
1. IP复制战略
2025年推出的《月印武夷》实景演出,投资3200万元打造室内剧场,将演出场次从年均500场提升至700场潜力。该项目围绕朱子文化构建新IP,首演半年即实现236.7万元收入,但距离《印象大红袍》的商业规模仍有差距。
2. 衍生业务开发
茶汤酒店50间客房的运营数据显示,2022-2025年上半年入住率从10.2%提升至24.8%,但负毛利状态持续拖累整体盈利。印象市集项目因运营商终止合作暂停运营,暴露出衍生业务体系化运营的挑战。
当前中国文旅演出市场呈现“450个项目、16个亿元票房”的极端分化格局。印象大红袍的上市进程,实质是检验“IP驱动+生态运营”模式可行性的关键实验。
其需要解决三大核心命题:如何通过内容创新持续激活实景演出板块?怎样构建衍生业务的闭环运营体系?最终能否证明以IP为核心的运作模式可实现规模化复制?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第三代文旅上市公司能否获得资本市场的长期认可。
从景区资源到运营能力,再到文化IP,文旅产业的竞争本质始终围绕“如何创造不可替代的消费体验”展开。印象大红袍的港股征程,或许正是这个行业进化到新维度的标志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