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的阶段性困境曾一度引发市场关注,但近期的发展态势显示,其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今年年初,蒙牛对旗下两家子公司进行了一次性计提减值约48亿元,这一操作直接导致其2024年净利润从前一年的48.09亿元骤降至1.045亿元,同比跌幅接近98%。尽管外界普遍认为这是蒙牛为‘轻装上阵’而采取的策略,尤其是在管理层换帅后,通过减值计提卸下过往包袱,但从资本市场反应来看,这一举措并未获得充分认可。
据蒙牛披露的2024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收415.7亿元,同比下滑6.95%;净利润20.46亿元,同比下滑16.37%。这已是蒙牛连续两年出现中报业绩负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蒙牛与伊利之间的差距正在持续扩大。从营收规模看,伊利上半年实现营收619.3亿元,领先蒙牛超过200亿元;从市值来看,截至最新收盘,伊利总市值约为1752亿元,而蒙牛市值约为594亿港元,仅为伊利的三分之一。
深度‘调整’:业务结构暴露短板
从半年报各项业务数据来看,蒙牛的经营状况确实不容乐观。具体到细分领域,上半年蒙牛的液态奶、冰淇淋、奶粉、奶酪及其他业务分别实现营收321.9亿元、38.8亿元、16.8亿元、23.7亿元和14.5亿元,营收增速分别为-11.2%、15.0%、2.5%、2.3%和16.9%。其中,核心业务液态奶出现两位数负增长,成为拖累整体业绩的关键因素。
不过,液态奶业务下滑并非蒙牛独有现象。尼尔森IQ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液态奶销售额同比下滑7.5%,6月降幅进一步扩大至9.6%。同期,伊利液态奶业务营收为361.3亿元,增速同样为-2.1%。这表明,行业整体需求疲软对头部企业均造成了冲击。
但真正拉开蒙牛与伊利差距的,是奶粉业务的竞争力悬殊。上半年,伊利奶粉业务营收高达165.8亿元,而蒙牛仅为16.8亿元,体量差距接近10倍。这一差距的根源,可追溯至蒙牛2019年的一项关键决策。
战略失误:从君乐宝到贝拉米的转折
2010年,蒙牛以4.692亿元收购君乐宝51%股权,成为其最大股东。2014年,君乐宝进军婴幼儿配方奶粉领域,凭借高品质和亲民价格迅速崛起,仅用3年时间销售额便突破100亿元。到2021年,君乐宝营收超过200亿元,位列中国乳业四强,奶粉品类销量突破10万吨。若蒙牛持续持有君乐宝,其奶粉业务本可与伊利抗衡,甚至实现反超。
然而,2019年蒙牛宣布以超过40亿元的价格出售君乐宝全部股权,理由是‘专注于明星乳制品的发展战略’。这笔交易为蒙牛带来了近9倍的投资回报,但从长远看,却成为其战略层面的重大失误。一方面,君乐宝当时仍处于快速发展期,发展前景广阔;另一方面,失去君乐宝后,蒙牛奶粉业务失去重要支撑,业绩失速难以避免。
为弥补奶粉业务缺口,蒙牛以超过70亿元的高溢价收购澳洲奶粉品牌贝拉米。但贝拉米的表现远未达到预期。财报显示,2018财年贝拉米营收为3.29亿澳元,同比增长37%;而到2019财年,营收降至2.6亿澳元,同比下滑19%,税后净利下滑近50%。收购完成后,贝拉米不仅未成为增长引擎,反而成为拖累。2021年和2022年,蒙牛对贝拉米分别计提商誉减值6.2亿元和7.42亿元;2024年,更是计提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高达46.45亿元(含税项拨回),累计减值总额超过51亿元。
困难才刚刚开始:奶粉业务成关键战场
尽管经过今年年初的大额减值计提,贝拉米对蒙牛业绩的影响正在减小,但整体困境仍未结束。奶粉业务作为乳品行业中毛利率最高的领域,也是乳企切入全家功能营养赛道的重要起点。对于蒙牛而言,即便在贝拉米上折戟,仍需继续‘死磕’奶粉业务,压力可想而知。
当前,奶粉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达能以爱他美领熠系列为核心实现市场份额显著增长;菲仕兰旗下美素佳儿保持双位数增长;雀巢中国婴配粉业务实现高个位数增长。在此背景下,蒙牛集团正式向汇丰银行与澳新银行提交书面承诺,表示将持续支持贝拉米的业务运营。这表明,蒙牛若想实现业绩止跌回升,仍需付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