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一个零食品牌以高端形象席卷全国,成为消费者心中的品质象征。然而,当市场浪潮转向,这个曾站在行业巅峰的品牌,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良品铺子——这个顶着“高端零食第一股”光环、市值一度突破340亿的品牌,在短短数年内经历了业绩断崖式下跌、门店大规模关闭、资本集体撤离,甚至“卖身”国企的生死考验。它的兴衰轨迹,不仅是一个品牌的沉浮史,更成为观察中国零食行业转型的鲜活样本。
品牌信任危机:从“花生上树”到食品安全困局
2024年爆发的“花生上树”AI宣传图事件,看似是一次技术失误,实则暴露了良品铺子深层的品牌管理漏洞。当消费者发现本应生长在土壤中的花生被PS到树上时,这个曾以“良心品质”自居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筑起的信任壁垒轰然倒塌。更令人震惊的是,黑猫投诉平台上累计超过2000条的食品异物投诉,从头发丝到塑料片,每一次曝光都在透支着消费者对“高端”标签的信任。当“品质”成为空谈,品牌溢价便失去了根基。
业绩全面崩盘:关店潮、资本撤离与市值蒸发
2024年半年报的数据如同一份冰冷的判决书:营收同比下降27.21%,扣非净利润暴跌1694.33%,亏损额达1.19亿元,日均关店2.4家。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残酷——股价从86元高点跌至13元,市值蒸发287亿。今日资本、高瓴资本等战略投资者纷纷套现离场,最终武汉国资以14.9亿元接手21%股份,成为实际控制人。这场“卖身求生”的戏码,标志着昔日民营明星企业的彻底陨落。
战略摇摆不定:高端与平价的双重迷失
良品铺子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源于战略定位的反复无常。2019年高举“高端化”大旗,2023年却突然启动“17年来最大幅度降价”,300款核心产品平均降价22%。这种既要高端溢价又要平价市场的矛盾策略,导致其既失去了高端客群的忠诚度,又在与零食很忙等量贩品牌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更讽刺的是,它曾持有竞争对手赵一鸣3%股份,却选择卖出而非借势转型,错失了行业变革的关键窗口期。
产品创新停滞:爆款缺失下的增长困境
当卫龙凭借魔芋爽实现44.3%增长时,良品铺子仍依赖坚果、肉脯等传统品类。多年来缺乏真正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爆款产品,使其逐渐丧失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高端品牌需要持续的产品创新支撑,而当包装设计成为主要卖点,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必然被削弱。数据显示,其新品贡献率不足1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行业变革启示:零食江湖的生存法则重构
良品铺子的困境并非个案,三只松鼠、来伊份等传统巨头同样面临转型阵痛。这背后折射的是零食行业底层逻辑的深刻变革:消费者不再为过度包装和品牌故事买单,极致性价比与持续创新成为竞争核心。武汉国资的入驻或许能缓解资金压力,但真正的救赎在于从供应链到产品矩阵的全面重塑。在这个每天都有新品牌崛起的赛道上,唯有深刻理解消费者需求、持续创造价值的玩家,才能赢得未来。
从“高端梦”到“生存战”,良品铺子的案例警示着整个行业:任何脱离产品本质、忽视消费者真实需求的品牌神话,终将破灭。当市场回归理性,唯有刮骨疗毒的勇气与脚踏实地的创新,才能让品牌在寒冬中寻得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