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消费 杨伟
对于剑南春而言,绵竹国资的重新入局标志着企业进入民营与国资协同治理的新阶段。这一战略调整不仅有望破解品牌发展困局,更可能为这瓶历经沉浮的川酒注入新的增长动能。
过去十余年间,剑南春在企业内部动荡中错失黄金发展期。从'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的诗句中,不难窥见这个老牌酒企的无奈与挣扎。如今随着国资话语权提升,品牌修复与战略升级的进程正在加速推进。
自乔愚执掌剑南春集团三年以来,企业逐步甩掉历史包袱进入平稳发展期。但面对大单品水晶剑占比过高、渠道整合滞后等挑战,以及与国资的深度磨合需求,这位掌舵者仍需破解多重发展命题。
9月12日的工商变更显示,绵竹市国有资产事务中心以1.37亿元债权认缴方式,取得剑南春集团14.5066%股权,成为仅次于四川同盛投资的第二大股东。此次增资后,集团注册资本从8.08亿元增至9.46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国资此次采用债权转股权的创新模式。尽管债权来源尚未披露,但结合2024年密集发生的商标纠纷诉讼来看,这笔债权或与剑南春商标权属争议密切相关。22年前改制时国资退出,如今通过司法途径重新获得话语权,折射出地方国资对产业资源的深度布局。
历史数据显示,改制完成后'剑南春'商标虽由国资持有,但2003年四川绵竹剑南春酒厂已将商标转让给集团子公司。这场持续二十年的商标权属之争,在2024年迎来关键转折点。去年底德阳中院审理的商标合同纠纷案,以及今年7月剑南春集团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行政诉讼,均指向商标转让合法性的司法认定。
此次股权调整虽未带来直接资金注入,但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方面具有战略意义。自2012年全员持股计划引发内讧,到2015年乔天明被查导致管理层分裂,剑南春品牌内耗严重。2023年乔天明案尘埃落定后,绵竹国资抓住产业整合窗口期,通过司法调解或胜诉获取债权,实现曲线入股。
从产业布局视角看,德阳市正在打造千亿级白酒产业集群,剑南春作为产区龙头具有战略价值。今年9月德阳控股集团与剑南春达成的商贸流通合作,已显露出政企协同的积极信号。更现实的是,作为绵竹纳税大户(2024年纳税75.4亿元),剑南春的稳定发展直接关乎地方财政收入。
中国酒业独立评论人肖竹青指出,国资背书将助力剑南春在战略规划、融资渠道、品牌修复等方面获得系统性支持。特别是在经销商体系重构方面,国资信用有助于重建市场信心。
经历长期动荡后,剑南春与'茅五剑'头部阵营的差距日益扩大。乔愚提出的2025年300亿营收目标,在行业马太效应加剧背景下充满挑战。数据显示,2021-2024年公司营收从154.2亿元增至163.61亿元,增长明显放缓。
当前白酒市场呈现高端(茅台、五粮液主导)与次高端(汾酒、洋河、郎酒激战)的分化格局。剑南春核心单品水晶剑虽年销百亿,但400元价格带面临价格倒挂与电商冲击。尽管推出皇家剑南春等千元产品,市场反响仍待观察。
产能扩张计划更添变数。为支撑300亿目标,集团投资30亿元建设的大唐国酒生态园二期项目,达产后将新增3-5万吨优质曲酒产能。在白酒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如何消化新增产能成为乔愚必须解决的战略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