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作者:杨松
图源:立讯精密
2025年9月25日,奇瑞汽车正式登陆港交所,首日股价上涨3.8%至31.92港元/股。这场资本盛宴背后,汕头王来春家族凭借三年前的一笔百亿级投资,成为最大赢家之一。截至IPO首日收盘,其持有的9.2亿股奇瑞汽车股权价值达293.7亿港元(约合270亿人民币),浮盈超160亿元。
时间回溯至2022年2月,王来春实控的立讯精密通过控股股东立讯有限,以100.54亿元代价收购奇瑞控股19.88%股权、奇瑞汽车7.87%股权及奇瑞新能源6.24%股权。彼时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不足20%,奇瑞汽车因股权结构复杂、上市计划屡次受挫,估值处于低位,买入价仅8.4元/股。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分析称:"当时市场更看好特斯拉等纯电车企,奇瑞的混动技术路线和出口导向战略未被充分认知。"但王来春家族看好其全球化潜力,后续又斥资6.5亿元增持奇瑞控股股权,持股比例提升至21.16%,成为第二大股东。
数据印证了这一判断:2022年奇瑞汽车营收926.2亿元,净利润58亿元;2024年营收飙升至2699亿元,成为中国最大汽车出口企业。2025年股权结构优化后,其估值获得资本市场重新定价。
这笔投资不仅带来财务回报,更构建起立讯精密与奇瑞汽车的产业联盟。早在2021年,王来春便推动立讯精密向汽车电子领域转型,提出Tier1业务进入全球前十的目标。通过入股奇瑞,立讯精密获得线束、USB充电模块、无线充电等零部件的优先供应权,订单金额从2022年的3172万元增至2025年一季度的5.1亿元。
高层互动频繁:王来春担任奇瑞汽车非执行董事及战略委员会成员,其老同事、立讯精密汽车业务总经理李晶同时出任非执行董事。这种深度绑定模式,与立讯精密成为苹果"代工之王"的战略异曲同工。
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立讯精密通过并购持续扩张:2012年收购福建源光电装切入线束市场,2013年拿下德国SUK公司,2024年更以41亿元收购德国百年企业莱尼50.1%股权,构建起覆盖线束、塑胶件、镜头模组的完整供应链。
现年58岁的王来春与哥哥王来胜通过立讯有限持有立讯精密37.8%股权。2025年投资主体变更为"立讯投资"后,其胞妹王来娇、胞弟王来喜各持50%股权,掌管价值270亿的奇瑞股份。
这个低调的制造业家族展现出强大的产业协同能力:王来娇执掌的泰睿智造为苹果、华为等供应机壳配件,2025年上半年与立讯精密发生1197万元关联交易;王来喜控制的立景创新(估值225亿元)和东莞高伟(2024年上半年营收39.1亿元)均与立讯精密存在业务往来,形成覆盖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通信设备的产业矩阵。
从代工巨头到跨领域投资专家,王来春家族用三年时间证明:精准的战略眼光与产业深度整合能力,才是穿越周期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