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从“风口上的猪”到“扎根的树”,雷军用五年时间讲述了一个关于突破的故事:一家曾被贴上“组装厂”标签的企业,如何通过技术深耕与战略转型,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作者 |陈法善, 邢昀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为发烧而生”——雷军的这些经典言论,既是他创业历程的缩影,也折射出小米早期以互联网思维颠覆行业的激进姿态。然而,这种“速度至上”的模式,也让小米陷入“组装厂”“没技术”“只会营销”的争议漩涡。2021年,雷军在第六次年度演讲中坦言:“那段日子,我陷入严重内耗,最终决定直面质疑,寻找破局之路。”
从互联网公司转型为硬核科技企业,小米的蜕变之路充满挑战。2021年堪称小米的“至暗时刻”:高端化受挫、营收下滑、市值缩水至5000亿,外界质疑声不断。正是这一年,雷军做出两个关键决策:重启芯片研发,并押上全部声誉进军汽车领域。“这就像同时供两个孩子读大学,压力巨大。”雷军如此形容当时的抉择。
四年后,小米用自研3nm芯片、小米SU7和YU7的连续突破,撕掉了“组装厂”标签。截至2025年,小米市值已站上1.5万亿,完成从“互联网轻资产”到“硬核科技”的转型。雷军的年度演讲,从“穿越低谷的感悟”到“造车的勇气”,再到“高端突围的细节”,串联起小米转型的完整脉络。
1、小米17系列:以技术对标苹果,打破高端市场格局
2025年9月的手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iPhone17以256G内存降价1000元、标配自适应高刷屏的策略,主动下探5000元+市场,给国产手机带来巨大压力。按常规逻辑,国产厂商或堆配置或降价应对,新机发布时间可能推迟。但小米却一反常态,提前一个月发布小米17系列,甚至跳过“16”直接命名“17”,引发“蹭苹果流量”的质疑。
“如果产品力不过硬,提前与苹果硬碰硬无疑是自讨苦吃。”雷军的自信源于小米17系列的技术突破。自乔布斯去世后,苹果的创新力逐渐减弱,造车、VR眼镜等项目均未掀起波澜。而中国科技企业的崛起,正改变全球产业链格局。例如,iPhone17 Pro系列的凸起镜头模组被吐槽“丑”,而小米17 Pro通过主板面积缩小37%、容纳超4500个元器件的设计,为背屏腾出空间,带来全新交互体验:背屏可显示时间、壁纸、通知,还能自拍、控制汽车,甚至套上复古游戏机外壳玩“超级玛丽”。雷军在发布会上直言:“我在飞机上玩过,根本停不下来。”
这块背屏的研发难度极高:需覆盖龙晶玻璃、为摄像头挖孔、高度定制,成本不菲。这离不开供应链的支持,而小米与供应商的共生关系已今非昔比。2016年,小米曾因供应链高管得罪三星,导致AMOLED屏幕断供,雷军不得不亲自道歉并喝光5瓶红酒才恢复供应。如今,小米凭借全球前三的市场份额(2025年二季度14.7%),带动产业链敏捷迭代,实现了iPhone都没做到的大背屏设计。
小米17正面的大屏同样是反哺供应链的成果:五年投入1亿元研发费用,首发新型红色发光主材,使国产发光材料发光效率首次国际领先。户外强光下,这款屏幕峰值亮度达3500尼特,比iPhone17亮17%。国产供应链的进步,不仅提升了小米17的用户体验,更改变了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2025年3月,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专程到访北京小米汽车工厂,印证了“小米们”的底气。
技术优势还体现在电池和影像领域。当苹果仍用“祖传”3000+毫安电池时,小米17凭借16%超高含硅量电池,电量飙升至7000毫安,实现两天一充;影像方面,小米将潜望式长焦体积缩小54%,兼顾性能与握持手感,而iPhone17标准版甚至未配备长焦镜头。如今,苹果的优势或许仅剩系统和生态,但国产厂商正通过澎湃OS等系统优化,对标苹果体验。迭代后的澎湃OS支持与iPhone、Mac无线畅联,且可玩性更强。
2、高端化战略:从细节打磨到技术突破,小米的破局之路
2022年春节后,小米明确高端化战略:手机全面对标iPhone,三年内拿下国产高端市场份额第一。高端化离不开细节打磨:2014年,小米在行业首次引入不锈钢中框,提升手机强度与手感;将高端烤瓷牙材料用于手机背板,赋予温润握持感,后成为行业旗舰机标配。这些细节优化,强化了用户对小米高端属性的认知。
小米17系列恰逢高端战略五周年,高端记忆点已从基础用料升级为自研芯片、大容量电池、徕卡影像等核心技术。当手机性能接近天花板,造车成为小米冲击高端的接力棒。初期集中资源打造SU7,形成市场口碑,事实证明这一“技术+效率”的思路正确:截至2025年8月,SU7销量连续9个月超越特斯拉Model 3,近半年位列20万以上轿车市场第一;2025年6月,YU7开售18小时锁单突破24万台,超过Model Y半年销量,形成双线压制特斯拉的态势。
高端化并非坦途。部分品牌车型曾站上20万+价格档位、月销2万+,但在价格战中频繁降价、减配,甚至沦为网约车。“品牌一旦下沉,再想拔高极难。”小米深谙此道。当“米粉”猜测小米汽车价格低至9.9万元时,雷军直接否认,最终将SU7起售价定在21.59万元,锚定豪华纯电赛道。事实证明,稳定价格、能打配置与颜值才是高端局钥匙。2025年7月,《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显示,SU7以88.91%的一年保值率排名纯电车型第一,许多车主宁愿等待38周也要锁单。
当手机、汽车均跨过高端线,加上智能家电,小米从打造单一爆品转向构建“人车家全生态”,重新定义智能生活。这一转型实现了从“卖硬件”到“卖体验”的商业逻辑变革,用户体验升级成为支撑高端品牌故事的核心。
3、向下扎根:强芯健体,小米的技术长征
小米向上突破的高度,源于向下扎根的深度。雷军的“风口理论”常被误解为依赖流量与模式创新,但科技行业的终极优势需体现在技术与体验上。近年来,手机同质化严重,旗舰机核心CPU、GPU多采用高通、联发科产品,自研SoC芯片成为高端化必由之路。
小米的造芯之路充满坎坷。2014年首次尝试夭折,2021年重启时面临巨大压力:团队担忧芯片业务拖垮公司。雷军反问:“假设现在放弃,十年后,我们会为账上多出几百亿而庆幸,还是为永远失去芯片而后悔?”最终,芯片业务重新上马。2025年5月,小米“玄戒O1”芯片发布,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全球第四家能自主研发3nm旗舰SoC的企业,三款搭载该芯片的高端产品凭借性能功耗表现获得口碑丰收。
“开放合作+自主研发”的模式,既保证了旗舰产品性能,又拉开与同行的体验差距,同时积累科技实力。这一模式曾助力中国汽车、PC、手机攀至全球科技树顶端,如今同样适用于芯片等硬科技领域。雷军将造芯经历形容为“同时供两个孩子读大学”,但攻克最难关卡后,降维做简单事便容易许多。
造车是更复杂的系统工程,集成人工智能、芯片、软件、硬件、制造工艺等领域,堪称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成为“底层创新”考场:集生产、研发、测试、销售、体验于一体,引入超700个机器人,实现车身车间关键工艺100%自动化。雷军将造车定位为“人生最后一次创业”,向市场传递强烈信号:小米已从轻资产互联网公司转型为硬核科技企业。
这一转型离不开顶层驱动与底层投入。雷军亲自挂帅高端化战略,主管手机部和汽车业务,确保资源与决心;过去五年,小米研发投入约1020亿,未来五年将再投2000亿,研发人员从五年前的一万出头翻倍至超两万人,研发金额从2020年不到百亿增长至2025年的300亿元。芯片、汽车的连续突破,重塑了小米的骨骼与灵魂,炸裂的产品力让人感觉其脱胎换骨。
雷军的演讲为小米五年高端战略画上分号,分号之后,是芯片、汽车、AI与生态的深度融合。小米的转型印证了一个道理:在中国制造业深水区,唯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这不仅是小米的选择,也是所有寻求穿越周期的中国科技企业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