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券商中国记者通过查询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发现,证券公司分析师数量已突破6000人大关,达到6162人,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据不仅标志着行业人才规模的持续扩张,也反映出券商研究业务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加速布局。
分析师数量再上台阶,行业扩张态势显著
根据统计,截至9月19日,证券公司分析师数量已迈入6000人时代。拉长时间维度看,券商分析师群体在近两年呈现快速扩张的态势。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18年分析师数量突破3000人,此后长达4年时间分析师数量在4000人以内波动。直至2022年才跨越4000人门槛。而不到两年时间,2024年分析师数量已经突破5000人,如今更是创下历史新高。
谈及分析师数量快速增长的原因,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在公募基金“费改”政策出台前,随着机构投资者群体快速扩容,券商研究所人才缺口较大,持续扩招,包括在应届生中大规模选拔,这些新入职的研究员在从业两三年后,如今陆续注册成为分析师;另一方面,部分中小券商正发力卖方研究赛道,通过招兵买马拟实现“弯道超车”。
头部与中小机构增员结构分化明显
从增员结构看,头部大型研究所扩员以“内生增长”为主导模式,而中小型研究所则呈现“内生增长+外部加盟”的特征,其中外部引进人才占比显著。
在前述分析师人员数量逾150人的券商中,中信证券、兴业证券、申万、华泰证券、长江证券、招商证券等增员数量在行业内排名前20。其共同点在于,新登记注册的分析师基本来自内部培养。以中信证券为例,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该券商今年新登记注册分析师有62人,其中仅有3人从其他券商“转会”,多达59人为内部员工。又如兴业证券,协会数据显示,有41人为新登记注册,其中9人从其他券商加入,有多达32人为内部员工。
而今年以来通过外部吸纳成熟分析师实现显著增员的中小型研究所中,既有首次发力卖方研究,也有因为人员流失而主动补齐队伍。根据券商中国记者不完全统计,国金证券今年以来分析师增员规模排在业内第四位,协会数据显示,有56人新登记注册在该券商,其中超过30人来自其他券商。这当中有12人从民生证券集体“转会”,比如牟一凌率团队入职国金证券,任公司首席策略官、常务副所长。还有10人从国投证券“转会”,比如固收首席尹睿哲携团队整体加入国金证券。
东方财富证券增员数量紧跟其后,协会数据显示有34人新登记注册在该券商,其中有26人来自其他券商,这当中,中信建投证券有4位,如中信建投证券前首席策略官陈果前往东方财富证券出任首席策略官和研究所副所长。此外,有逾20名分析师“转会”方正证券,其中华福证券有6人,比如华福证券原首席经济学家燕翔来担任研究所副所长和首席经济学家。华源证券今年以来同样从外部吸收逾20名分析师。财通证券也吸引了24名来自其他券商的分析师,其中天风证券有6位,据悉,原天风证券研究所副总经理、副所长、固定收益研究首席分析师孙彬彬加盟财通证券担任业务所长、首席经济学家。
转型迫在眉睫,研究所谋求多元化发展
尽管分析师数量创下新高,但当前研究所面临的生存环境也正发生深刻变化。受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影响,券商研究所收入下滑已成不争事实。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券商分仓佣金收入为44.58亿元,同比减少超过30%,券商分仓佣金收入规模下滑明显。
面对收入端的压力,多家券商研究所表示,要加大非公募客户资源的开拓力度,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比如与地方政府加强产业研究。此外,国际业务和金融科技也被视为重要布局方向。中泰证券研究所称,公司以卖方研究为牵引,通过“外部创收与内部服务并重”“佣金创收与市场影响力并重”“行业研究与产业研究并重”“公募与非公募并重”“国内与国际并重”的发展方向,持续推动卖方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型。
长江证券表示,推动境内业务与国际业务联动,服务好本土机构的同时,积极拓展境外客户,提高国际影响力。东北证券称,加大上市公司、外资企业等客户资源的开拓力度,寻找新业务增长点,探索构建新服务模式。
头部券商扩招步伐放缓,分析师流向多元
与此同时,头部券商研究所的分析师扩招步伐已明显放缓。以中金公司为例,该券商在2021年—2024年扩招,每年人数增加规模依次为36人、35人、76人、48人,今年以来中金公司分析师总数减少3人。又如中信建投证券,今年分析师总数仅增加6名,与2024年42名的增量形成鲜明对比。
另一方面,一批分析师正逐渐流向其他领域。部分选择加入买方机构比如“奔私”,有的转型至上市公司任职,也有人转行,如教育培训行业,甚至“考公”。这一系列变化不仅反映了行业生态的调整,也预示着券商研究所未来将面临更加复杂和多元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