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尿酸巨头'华熙生物的内部变革正在持续推进。今年3月,董事长赵燕在总裁办公会上发表强硬讲话,要求所有涉及贪腐的员工在3月31日前主动交代问题并提交辞呈,否则将移交司法部门处理。她明确表示:'谁还在鼠目寸光地捞钱,搞小团体利益,谁就下课。'
更早的2024年10月,华熙生物启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组织管理变革。公司聘请IBM管理咨询团队,耗时4个月完成全面调研与系统诊断,发布了48个变革项目。这场变革的导火索,是2024年6月爆发的'枝繁繁事件'。
当时,华熙生物旗下品牌夸迪的前主理人枝繁繁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称自己遭遇'市值300亿上市公司职场霸凌'。她以'名誉权侵权'起诉华熙生物,案件已被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受理。作为带领夸迪进入10亿级国货阵营的核心人物,枝繁繁的离职与后续诉讼,加剧了公司内部矛盾。
2024年,华熙生物发生4起重要人事变动:财务总监由栾依峥调整为汪卉,核心技术人员王勇志、马守伟因个人原因辞职,副总经理刘爱华、原核心技术人员栾贻宏被调岗。财报显示,2024年在职员工数量减少211人,降幅4.53%,其中销售团队减少571人,部分品牌团队从100多人缩减至10余人。
面对人事动荡,赵燕曾公开表示:'公司离开了谁都可以重新组织,唯一离不开的是我这个创始人。'
然而,华熙生物的业绩并未因改革而止跌。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2.61亿元,同比下降19.57%;归母净利润2.21亿元,同比下降35.3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下滑幅度高达45%。这份财报被称为'上市以来最差中报',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毛利润三大核心指标集体下滑,半年营收及净利润增长均处于六年来最低水平。
拉长时间线看,对比2022年的巅峰时期,华熙生物2024年的营收规模下降15.5%,归母净利润大降82%。业绩下滑的主因是主营业务疲软: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40.36%)上半年实现收入9.12亿元,同比下降33.97%。该业务涵盖'夸迪''润百颜''米蓓尔'等品牌,2022年时曾占公司七成以上营收,但自2023年开始快速下滑。
业绩压力下,争议随之而来。今年7月,一名自称曾担任华熙生物首席执行官特别助理的前员工李某发布长文,指控公司存在财务造假。华熙生物否认相关内容,并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尽管事情真实性有待调查,但股价表现已反映出投资者的不满。
2019年11月,华熙生物登陆科创板上市,凭借'颜值经济'和'世界最大玻尿酸生产企业'的标签,一度成为科创板市值排名前十的'网红股'。当时,实控人赵燕以241亿的持股市值登顶科创板新晋首富,被冠以'玻尿酸女王'的称号。但截至2025年9月19日收盘,公司股价已从高点暴跌81%,至56.56元/股。
华熙生物的发家产品是玻尿酸原料。2019年,全球玻尿酸原料销量前五均为中国企业,合计市占率超70%,其中华熙生物的全球市占率接近39%,号称'全球最大的玻尿酸原料生产商'。但随着原料市场饱和,公司营收结构逐渐转向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占比近70%),并尝试布局口服玻尿酸食品。
然而,口服玻尿酸的有效性饱受质疑。华熙生物曾宣称:'口服含透明质酸的食物,可有效补充人体内透明质酸含量,改善皮肤水分、润滑关节、修复胃肠粘膜。'但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指出:'玻尿酸是大分子多糖类物质,无法被人体直接吸收。人体自身可合成玻尿酸,基础原料来自饮食及代谢产物,无需额外补充。'
更引人关注的是华熙生物的科研实力。作为科创板上市公司,其研发费用占比长期低于销售费用。2016-2021年,研发费用从2396万元增至2.84亿元,但同期销售费用从2.84亿元飙升至24.36亿元,2021年销售费用占总营收比例达49.23%,而研发费用占比仅5.75%。对比同行,爱美客、昊海生科、上海家化的销售费用占比均低于华熙生物。
面对质疑,华熙生物回应称:'透明质酸原料领域已处于技术成熟阶段,不能仅看研发投入占比,而忽视研发成果。'但公司公告显示,其核心技术之一——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的专利技术,是2001年以45万元从山东生物药物研究所收购而来。网友调侃:'一个买来的核心技术,能吃20多年老本?'
华熙生物的困境并非个例。同为'玻尿酸三剑客'的昊海生科和爱美客,上半年业绩同样承压:爱美客营收同比下降21.59%,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9.57%;昊海生科营收同比下降7.12%,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0.29%。整个行业都在经历调整。
面对压力,华熙生物启动多项突围措施:战略上,赵燕重返业务一线,压缩非核心品牌预算;渠道上,从依赖超级主播转向投流腰部'达人矩阵',赵燕甚至亲自直播宣传科研成果;产品上,入股圣诺医药押注小核酸赛道,拓展前沿技术领域。
华熙生物和赵燕正在努力破局,但能否成功突围,仍需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