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四季度,银行开启不良资产包“大甩卖”模式,行业加速风险出清
10月16日,《国际金融报》记者通过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银登中心)官网数据发现,“十一”假期后首周,建设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及江苏靖江农商行等11家金融机构密集上架19份不良资产包,涉及建筑业、制造业、零售信贷及小微企业贷款四大领域。这一现象折射出银行业年末风险处置的紧迫性。
据统计,近期挂牌的不良资产包规模呈现明显分化特征:7份对公不良资产包相对“年轻”,主要源自制造业与房地产行业,逾期时间未超3年,单包未偿本息均低于5000万元;而12份个人消费贷、经营贷及信用卡透支类资产包规模庞大,过半数未偿本息超亿元,部分包体加权平均逾期天数突破8年。
更引人注目的是,渤海银行于10月10日发布百亿级资产转让公告,拟通过公开挂牌处置债权本金499.37亿元、含息总额698.33亿元的资产包,并指定中国信达天津分公司等6家AMC为潜在受让方。银登中心数据显示,不良贷款转让挂牌量呈现季度环比递增趋势,第四季度通常达到年度峰值。
“年末集中处置是监管周期、财务优化与市场供需共同作用的结果。”浙江浙杭律师事务所律师吴雨奇分析指出,银行通过核销或转让不良资产,可快速降低不良贷款余额以满足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同时减少风险加权资产以提升资本充足率。
从行业分布看,建筑业不良资产风险源于开发商现金流断裂及抵押物价值波动;制造业逾期群体集中在纺织等传统过剩行业,设备抵押物贬值速度快;零售信贷则呈现单笔金额小、总量大的特征,传统诉讼处置成本高企;小微企业贷款则面临抵押物不足与企业经营风险高度关联的挑战。
银登中心统计显示,近三年银行不良资产挂牌项目单数持续增长,2025年一季度达206单,较2024年同期增长140%。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24年一季度的1.59%逐步降至2025年二季度的1.49%,整体呈现波动下行趋势。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预测:“银行公开转让频次将在短中期内持续上升,随后逐步企稳。”吴雨奇建议,金融机构需构建“事前防控—事中监控—事后处置”的全流程动态管理体系,通过大数据风控模型识别高风险客户,优化合同条款与担保结构,并针对房地产、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设计差异化风控方案。
随着年末考核节点临近,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进入冲刺阶段,这一波转让潮不仅反映行业风险出清需求,更预示着金融机构风控体系的持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