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2446字,阅读全文约需8分钟
历经近十年的精心谋划,越秀集团终于以17.68亿港元的巨资,将拥有24年历史的香港本土寿险公司——香港人寿纳入麾下。这一收购不仅标志着越秀集团在构建大湾区综合金融生态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更意味着其金融板块补上了最后一块关键牌照,正式形成了涵盖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的全链条金融格局。
本文首发于21金融圈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作者 | 林汉垚 见习记者冯紫彤
编辑 | 周炎炎
新媒体运营 | 张舒惠
近日,香港人寿正式发布公告,宣布越秀集团已成功完成对其的策略性收购。此次交易不仅为香港人寿的发展历程掀开了新的篇章,更让总资产超过1.1万亿元的越秀集团,在金融领域实现了全牌照的布局,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随着牌照的到手,越秀集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香港这个成熟、繁荣却又巨头林立的保险市场中,如何带领香港人寿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成为了越秀集团亟待解决的问题。

十年磨一剑,终圆金融全牌照梦
越秀集团对香港人寿的收购,可谓是一场历时近十年的漫长追逐。
自2016年起,越秀集团便三次参与竞购香港人寿,足见其获取寿险牌照的坚定决心。终于,在2025年10月9日,这一目标得以实现——越秀集团以17.68亿港元成功收购了香港人寿83.33%的股权,并宣布额外注资10亿港元,为保险业务的拓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香港人寿,这家成立于2001年的寿险公司,原股东阵容强大,包括亚洲保险、创兴银行、招商永隆银行、华侨永亨银行和上海商业银行等五家香港本土金融机构。其主要通过这些银行的分销网络进行销售,产品种类丰富,涵盖了传统储蓄保险、万能寿险、退休保障、医疗及危疾保障等多个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越秀集团与香港人寿之间早已存在资本纽带。作为香港人寿创始股东之一的创兴银行,早在2021年便已被越秀集团完成私有化,成为其全资附属公司。
根据最终的收购计划,越秀集团通过新设立的越秀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收购了香港人寿83.33%的股份,而原由越秀全资子公司创兴保险有限公司持有的16.67%股权则继续保留。至此,越秀集团实现了对香港人寿的百分百控制。
作为1985年在香港成立的广州市属国有企业,越秀集团如今已发展成为资产超万亿的综合性巨头,金融、房地产、交通基建、食品为其四大核心产业。2024年,集团统计口径资产总额达到了11385亿元,营业收入高达1356亿元。
随着此次保险牌照的补位,越秀集团的金融板块也正式形成了“银、保、证、投”的全牌照格局,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有望得到大幅提升。

锚定康养社区与耐心资本,开启新篇章
房企与险企的联手,历来被视为资本与产业结合的“黄金搭档”。房地产行业的高负债、高周转运作模式,天然依赖金融的支持。而保险资金所具有的存续周期长、成本相对较低、投资范围宽广等特点,恰好与房企的长期资金需求形成了完美的互补。
数据显示,越秀集团正面临着盈利增长的压力。2021年至2024年间,虽然其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到2024年已达1356亿元,但利润总额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2024年仅为66亿元,仅为2021年的三分之一。

对于越秀集团而言,香港人寿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一张保险牌照。在当前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时期,保险业务带来的长期资金有望有效平滑集团的业绩波动,同时为越秀集团的大湾区跨境金融布局提供关键的支点。
对于香港人寿的未来发展规划,越秀集团及香港人寿高层已经明确表示,将开展产融协同、融融协同的主要方向——“养老保险+康养社区”以及“保险资金+耐心资本”。
越秀集团在康养领域早已有所布局。早在2017年,越秀地产旗下的康养产业板块便成立了子公司越秀康养,并以医养机构、康养社区、康复医院为主的业务体系,打造出了越秀“海”系列、越秀“银幸颐园”系列、越秀“朗高”系列等中高端城市医养融合体。
截至目前,越秀康养在全国共运营着21个项目,床位数近8000张,位居广州第一、大湾区领先。
“保险资金+耐心资本”的布局则着眼于长期的战略投资。越秀集团透露,未来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具体而言,将重点投向新质生产力较为集中的人工智能、新能源、大健康、新基建、高端装备等赛道,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
在越秀全牌照金融布局与产融协同的战略框架下,香港人寿这家老牌港险企正被赋予新的使命。然而,香港人寿现有的市场地位并不乐观。
截至2024年底,香港人寿的总资产约为143亿港元,年度保费收入为4.3亿港元,在香港50家寿险公司中排名第18位。
2022-2023年,受疫情和投资亏损等因素的影响,香港人寿还曾连续亏损。不过,在2024年,公司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全年实现保险收入1.55亿港元,税后利润3158.11万港元。
尽管如此,其市场竞争力依然薄弱。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香港保险新单总保费达到了934亿港元,同比大幅增长43.4%,创下了历史同期的新高。其中,香港人寿的市场份额仅为0.51%,排名第19位。
在香港保险市场高度竞争、盈利增长承压的现实面前,越秀集团能否凭借资源整合与场景赋能,将这家老牌港险带入新的发展阶段,仍需市场与时间的检验。

AI应用生产模式变革,金融机构迎来新机遇
在基础设施与数据能力建设不断推进的同时,金融机构的AI应用生产模式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记者注意到,AI应用生产模式的变革涉及组织架构、生产流程、交付模式等多个方面。
余滨在蚂蚁数科负责领导商业化团队,他告诉记者,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资源禀赋与战略决策,目前大模型在金融机构的落地路径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从技术基础设施侧构建大模型中台,从而赋能应用;二是以手机银行为载体,从移动金融服务端构建AI原生应用;三是从实际业务场景出发,如风控、理财、营销等环节应用大模型提升效率;四是将大模型作为全行1号工程进行重点部署,使大模型全面重构业务流程,打造智能体集群,驱动业务创新与体验升级。
对于“金融大模型落地是否应当是一把手工程”的疑问,蚂蚁数科AI技术负责人章鹏认为,产生实质性业务价值的大模型项目应当是一号位工程。“如果我们期待的是引入大模型技术,让机构浅尝辄止地有一些应用,那可以是技术驱动的。但如果真正要大模型落地产生价值,它一定要是从业务侧发起的,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所以这更需要通过一号位工程推动。”章鹏表示。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已经建立了专门推动大模型落地应用的组织架构。
一家银行的数据团队负责人表示,他所在的机构已经在科技侧专门组建了大模型建设的团队,与业务部门进行对接。其中有两个关键角色,一个是与业务端进行衔接的业务分析师(BA),负责将业务端提出的意向需求进一步细化;另一个是提出解决方案的系统分析师(SA),负责将BA细化后的需求做可行性验证,从而对业务端价值较高的项目进行落地实施。
况文川向记者表示,目前的应用生产模式已经从基本的代码驱动发展为“代码+数据+智能驱动”。“要实现应用智能体的自适配、自适应、自扩展,应用本身的开发模式正在发生改变,未来也会对人才结构、组织架构和资源分配产生重大影响。”
事实上,需要全方位调动各个环节实现落地应用的智能体,比单项大模型技术应用还需要更高昂的投入。在这样的背景下,已有按效果收费的“RAAS”模式出现。
余滨告诉记者,在商业模式方面,目前蚂蚁数科的金融智能体服务模式既可以支持私有化部署、SaaS订阅服务,还可以支持基于效果计费的“RAAS”模式,对成熟度较高的产品基于可以预判的效果,与客户形成商业解决方案的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