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佳儒
一个东北创业者,在饮食清淡的广东市场,凭借无辣不欢的重庆小面,不仅实现年营收超11亿元,更向港股“中式面馆第一股”发起二次冲刺。这场跨越地域与口味的商业冒险,正面临业绩增长与财务压力的双重考验。
二度递表港股:业绩高增背后的资金缺口
2025年10月15日,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更新招股书,正式启动港股IPO进程。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其营收从4.18亿元跃升至11.54亿元,净利润由亏损3597万元转为盈利6070万元,2025年上半年延续增长态势。但光鲜数据下,财务隐患逐渐显现。
截至2024年末,公司流动比率仅0.51,流动资产2.48亿元难以覆盖4.90亿元流动负债,4219万元现金储备较5000万元短期借款存在明显缺口。2025年3月,公司在财务承压下仍坚持分红3400万元,随后将“补充营运资金”列入募资用途,引发市场对资金分配逻辑的质疑。
对赌协议下的上市压力与股东减持信号
遇见小面由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宋奇、苏旭翔、罗燕灵于2014年创立,首店落地广州。企查查数据显示,公司创立次年即获300万元天使轮融资,2021年B轮融资后估值达30亿元。根据对赌协议,若未能在2021年3月11日起七周年内完成IPO,需连本带息赎回股份,这成为其加速上市的重要推手。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5年8月二次递表前两个月,最大外部机构股东奇昕控股以4800万元减持1.71%股权,持股比例降至15.46%。套现理由为“回笼初始投资成本以补充营运资金并寻求新投资机遇”,这一关键节点动作引发市场对公司前景的猜测。
高负债扩张:门店狂奔与消费降级的矛盾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遇见小面门店从170家增至417家,平均每3天新增一家门店。IPO募资计划中,公司拟在2026-2028年再开设520-610家门店,实现“翻倍式”增长。但快速扩张背后,单店经营指标持续恶化。
2023-2024年,直营餐厅单店日均订单从409单降至386单,特许经营店从405单降至390单;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滑至371单。订单平均消费额同样呈下降趋势,直营店从2022年的36.2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1.5元,特许经营店从36.0元降至31.2元。公司解释称,这是主动降价以提升顾客体验的策略,但翻座率从2023年的3.9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4,显示客户粘性减弱。
财务隐忧与经营挑战并存
资产负债率方面,遇见小面2022-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95.77%、93.62%、89.86%、87.83%,虽呈下降趋势但仍远高于同行。对比和府捞面2021年62%、2022年75%的资产负债率,其财务压力更为突出。短期偿债能力方面,2025年上半年流动比率仅0.56,资金缺口问题未获根本改善。
资本市场对“中式面馆第一股”的期待,不仅在于规模扩张,更在于可持续盈利能力。如何在加速开店的同时提升单店效益,实现扩张与盈利的平衡,将是遇见小面上市后需解决的核心课题。而门店高速扩张对资金的高要求,使得此次港股上市募资的成败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支撑未来三年“翻倍开店”计划的资金基础,更是缓解当前短期偿债压力、优化财务结构的关键。
对于遇见小面的上市进展,市场将持续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