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中国首个家族信托:范氏义庄900年传承密码

时间:2025-10-20 17:17:10 来源:尺度商业 作者:尺度商业

文 | 李德林

“出为名相,处为名贤。”苏轼笔下的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成为士人节操的典范。在苏州吴县,南宋神童孙应时曾题名:“若吴范氏之有义庄也,然后能仁其族於无穷”,这段预言精准勾勒出范氏义庄作为中国首个家族信托的历史地位。

公元1050年,范仲淹第三次被贬后,在苏州吴县捐出千余亩田产设立范氏义庄。通过《义庄规矩》明确田租用于赡养同族贫困成员,建立宗族互助体系。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成为古代社会救济的典范,更开创了家族信托的先河——其章程经两任宰相之子完善后,持续运作至1949年,完整跨越900年历史。

作为中国最早的家族信托计划,范氏义庄构建了完整的资产管理体系:田产租金构成核心资金池,设立庄长、理事、会计等专职岗位,形成“善用、善养、善贷”的运营原则。通过低息借贷、灾荒救助、教育资助等机制,既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又避免高利贷压迫。其管理层薪酬与工作效率挂钩,接受族人监督,形成独特的绩效评估体系。

在风险控制方面,范氏义庄建立三重保障机制:其一,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范氏家族仅保留资产所有权,具体运营由专业团队负责;其二,设立独立监督机制,族人有权检举管理人违规行为;其三,通过政府备案获得法律保护,宋英宗特许苏州地方官对义庄进行备案监管。这些制度设计使义庄历经朝代更迭仍能持续运作,至清末仍保有5300余亩田产。

对比盛宣怀愚斋义庄20年即告消亡的案例,范氏义庄的成功在于其制度设计的先进性。通过章程明确“不住苏州者不获资助”“科举资助需实际参考”等细则,既保障救济精准性,又防止道德风险。1938年日军占领苏州期间,义庄仍创办“私立崇范中学”,开创义庄办新式教育的先河,后更名为“苏州市景范中学”延续至今。

范氏义庄对现代家族信托的启示体现在三大维度:在制度架构上,通过“提管+族人监督”的双重制衡,避免权力集中;在资产配置方面,采用核心资产+流动性储备模式,实现跨周期管理;在文化传承层面,将血缘认同转化为制度约束,设置祭祀参与、慈善贡献等量化指标,强化家族价值观传承。

当代企业家可借鉴范氏义庄的“动态调整机制”,在信托条款中设置利益变更条款,允许委托人根据家族发展需要修改分配计划。同时引入独立律所作为监察人,形成“受托人+外部监察”的双重保障体系,确保信托运作的公平性与合法性。

范氏义庄900年的传承证明,真正的家族信托需实现“制度理性”与“文化感性”的深度融合。通过刚性规则保障资产安全,借助柔性治理传递家族价值观,最终使财富成为滋养家族与社会的活水。这种超越时代的智慧,为破解“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提供了历史范本。

面对这份穿越千年的财富传承方案,或许正如民间谚语所言:“山头上看飞机——高瞻远瞩”。范仲淹在900年前埋下的制度种子,至今仍在启示着现代家族财富管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