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中核钛白更名钛能化学:战略调整还是掩人耳目?

时间:2025-10-20 17:15:44 来源:财经下午茶 作者:财经下午茶


上市公司更名本是常见操作,但在A股市场,部分企业通过更名“改头换面”的行为却屡屡引发争议。据统计,2005年至2020年间,A股共发生1500余起上市公司更名事件,其中不乏战略调整、业务转型等合理动因,但也存在为吸引投资者关注而刻意“包装”的案例。

例如,餐饮企业“湘鄂情”更名为“中科云网”,酒店旅游企业“宝利来”转型为“神州高铁”,此类跨度极大的更名行为,其真实动机常令人质疑。

中核钛白更名钛能化学:战略升级还是“换马甲”?

近期,中核钛白(现更名为钛能化学)的更名事件成为市场焦点。公司公告称,新名称与“钛化工、磷化工、新能源材料”三大产业战略高度契合,旨在构建“硫-磷-铁-钛”绿色循环发展模式。表面看,这一调整符合多元化发展战略,但深入分析后,疑点逐渐浮现。


出售钒钛资产:零溢价转让实控人关联方

更名公告发布的同日,钛能化学(原中核钛白)宣布以1.2亿元评估价,将全资子公司哈密中合钒钛100%股权转让给关联方温州盈晟——该公司由实控人王泽龙之父王德亮控股。值得注意的是,哈密中合钒钛成立于2023年3月,注册资本5亿元,原计划打造西北钒钛产业生态圈,但成立两年多来营收始终为零,2024年及2025年前8个月分别亏损27.28万元和25.17万元。

问题随之而来:若钒钛业务契合“硫-磷-铁-钛”循环模式,为何成为首个被剥离的资产?零溢价转让给实控人关联方,是否存在利益输送?钛能化学对此未作进一步解释,更名与资产出售的同步操作,难免引发“遮掩问题”的猜测。


图片来源:公司公告

实控人违规前科:资本操作引发投资者诉讼

钛能化学的信任危机,与其实际控制人王泽龙的违规操作密切相关。2024年4月,公司公告称,王泽龙因涉嫌违反限制性规定转让2023年非公开发行股票、信息披露违法等行为,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同年4月30日,证监会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揭露其联合金融机构在定增过程中利用转融通做空套利的操作。

最终,王泽龙及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等机构被罚没合计约2.35亿元。部分投资者已以“证券虚假陈述”为由提起诉讼,案件进入民事一审阶段。对于曾被“割韭菜”的股民而言,此次更名难免被视为“换个马甲继续忽悠”。


图片来源:风鸟

业绩波动:行业周期与内部治理双重压力

钛能化学近年业绩如坐过山车:2023年营收49.47亿元,同比下降9.76%;归母净利润4.19亿元,下降34.84%。2024年营收反弹至68.75亿元,同比增长38.98%,但今年上半年营收37.7亿元,仅增长19.66%,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降14.83%。

业绩波动与行业周期密切相关。钛白粉价格自2021年6月的2.04万元/吨跌至1.3万元/吨左右,导致行业整体承压。今年8月,多家企业发布调价函,形成年内首次涨价潮,但钛能化学的毛利率仍同比下降5.3个百分点至13.21%,显示其盈利能力尚未恢复。


图片来源:股吧

更名背后:或为撇清与中核集团关联?

市场还有一种猜测:中核钛白前身为中核四O四总公司钛白分厂,属核军工转民企业,但2012年破产重整后已与中核集团无任何关系。2024年4月,中核集团曾发表声明,强调与中核钛白无隶属、股权或业务关系。此次更名,或为进一步划清界限,避免投资者混淆。

结语:更名非“遮羞布”,透明度才是关键

对于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名称变更不应成为回避问题的工具。钛能化学更名背后的战略调整、资产剥离与实控人违规历史,仍需时间与事实给出更清晰的答案。在信息透明度日益重要的今天,企业唯有以诚信为本,方能重建市场信任。


免责声明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本文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等)仅作参考,投资者须对自主决策行为负责。本文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内容引发的损失负责。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本文力求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准确性、完整性或及时性,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