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清流工作室
作者|王晓悦 主编|赵妍
2025年2月20日,千亿帝国均和集团还在接待某地党工委书记到访,却在年中突然崩塌。这家曾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的贸易巨头,在欠薪两个月后,于5月要求5000余名员工签署“自愿离职”协议,多个产业园区陆续被查封。8月和9月,大量均和系公司诉讼缠身,股权被冻结,兴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紧急加入追债行列。
24家城投撤资,均和系帝国崩塌
据清流工作室调查,均和系的崩塌源于其核心业务模式——循环贸易——遭遇监管重击。2025年3月28日,上交所发布“3号指引”,要求发行人贸易业务收入占比超30%的,需披露主要客户和供应商情况,并对异常情形说明合理性。这一政策直接切断了均和系与城投公司的利益链条。
“3号指引”公布后,南安市投资发展集团于4月24日撤出与均和集团的合资公司南安源和贸易,要求均和集团回购51%股权,转让款达2.95亿元。截至7月11日,均和集团仅支付1亿元,剩余1.95亿元逾期未付,导致其持有的南安源和贸易股权被冻结。类似案例在均和系参股的数十家城投公司中频发,目前已有24家城投公司发起诉讼,东营市城发均和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潍坊市城投均和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被冻结股权均高达9.8亿元。
三家500强企业的循环贸易局
均和系以贸易业务起家,旗下孵化出三家“500强”企业:上海均和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中国企业500强第192位,营收1346.92亿元)、武汉联杰能源有限公司(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营收313亿元)、源山投资控股有限公司(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营收406亿元)。这三家公司构建了一个庞大的贸易网络,围绕城投公司的发债需求,通过循环贸易推高其业绩。
以宿州市高新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其商品销售业务上下游集中度极高,下游销售对象主要为上海均和集团及其关联公司,上游供应商则为上海展生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唐山协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均和系隐秘关联公司。这种“左手倒右手”的贸易模式,使宿州建投2023年贸易业务收入占比达40%,但在2024年监管要求代理贸易从总额法转为净额法计量后,其商品销售业务收入同比大幅下降。
更复杂的模式是均和系与城投公司成立合资子公司。例如,四川纳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四川纳杰能源有限公司,51%股权由四川纳兴实业持股,49%股权由武汉联杰能源有限公司持有。2022年,四川纳兴实业的大宗商品销售业务上游供应商为江苏世纪均和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下游客户为嘉善利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而后者与均和系旗下公司申报同一企业邮箱。这种模式使四川纳兴实业2022年上半年商品销售收入高达10.8亿元,占其总业务收入的92%,但毛利率不到1%。
贸易款项再融资:银行追债风暴
参与均和系贸易链条的城投公司,通过贸易业务抬高业绩后,得以在债券市场融资。部分城投公司甚至将贸易链条产生的应付账款打包成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以黄石市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其在2025年4月发行的两只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中,底层资产涉及均和系隐秘关联方江西良和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熠丰(武汉)能源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应收账款合计超过1.6亿元。
均和系自身也通过应收账款质押向银行借款。2024年,良和实业向武汉联杰能源有限公司销售电解铜,产生应收账款1.01亿元,并将其转让给工商银行南昌都司前支行融资6500万元。武汉联杰能源同样在2024年因与均和(厦门)控股有限公司的贸易合同产生223万元应收账款,并将这笔应收账款转让给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分行。然而,随着均和系陷入危机,这两笔借款的还款前景堪忧。
目前,九江银行、交通银行武汉汉阳支行、平安银行上海分行、建设银行福州金融街分行、兴业银行上海北外滩支行、兴业银行潍坊分行等多家银行已向均和系发起诉讼,案由大多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
撤退后的一地鸡毛:产业园查封与创始人出境
“3号指引”的发布,导致大量城投公司从贸易业务撤退,均和系面临巨额股权回购义务。在南安的案例中,均和系旗下的房企大同市星际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及均和产业发展(泉州)有限公司将其名下不动产抵押给南安投资集团,因逾期未支付股权转让款,南安投资集团请求判令其对抵押的不动产享有优先受偿权。这可能是均和系产业园区被查封的导火索。
据媒体报道,部分均和系产业园区已被查封,早期购买了办公楼或住房的业主面临维权困境。而均和集团创始人何旗已出境近两年,留下身后发起诉讼的城投公司、追债的银行、维权的业主和追讨工资的员工。这场由循环贸易引发的商业风暴,最终以均和系帝国的崩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