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控价塑造‘神话’十年后,茅台正经历一场静默的清算。当黄牛从‘套利狂欢’转向‘大逃杀’,白酒行业的结构性危机已悄然浮现。
2025年前三季度,贵州茅台(600519.SH)以1309.04亿元营收、646.27亿元净利润维持表面稳健,但第三季度单季收入398.1亿元、净利润192.2亿元,同比增幅仅0.35%和0.48%,近乎停滞。更严峻的是,其价格体系出现结构性失衡:直营渠道收入同比下降14.87%,i茅台平台酒类收入暴跌57.24%,传统批发渠道虽以14.39%增幅支撑业绩,却难掩整体疲态。
对比其他酒企财报,寒意更甚:五粮液营收同比下滑52.66%,洋河股份亏损,口子窖净利润暴跌92.55%。从头部到区域品牌,白酒行业无一幸免,提前入冬的态势清晰可见。
茅台市场价的持续下行,正击碎资本市场的‘信仰’。10月31日,‘25年飞天茅台原箱’跌至1675元/瓶,较9月心理价位再创新低。不到一年,市场价从高溢价逼近厂价,渠道商出货价倒挂,部分地区散瓶茅台甚至低于出厂价。

图源:今日酒价
经销商困境折射行业深层矛盾:强制搭售系列酒导致进货成本约1800元,而从电商平台或黄牛处购飞天仅需1600元,倒逼经销商转向市场渠道。新董事长陈华上任后,茅台‘大货’释放加剧行情下跌,黄牛一箱亏损超300元,‘人头费’套利模式彻底崩盘。
所谓‘人头费’,是黄牛通过批量招募普通人参与乘机购酒、住宿抽签等活动套利的玩法。例如,茅台机场乘指定航线旅客可1499元购2瓶飞天,中签率最高达90%;贵州酒店花3000元入住可抽签购1瓶。黄牛需承担住宿、机票及‘人头’工资,但飞天批发价跌至1735元/瓶后,综合成本1800元与市场价倒挂,批量操作者单季亏损超10万元。



图源:电商平台、贵州酒店乐旅商城
黄牛困境背后,是茅台‘接盘资本’消失与社会库存的反身性。白酒弱保质期特征导致超长去库存周期:2024年产量较2016年高峰缩水70%,但流通库存居高不下。中国酒业协会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58.1%经销商库存增加,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达900天,存货量同比增25%,创历史高位。
长期以来,茅台等头部品牌被视为‘类资产’,支撑压货、囤货循环。消费旺盛时,此模式带来财务弹性;但终端需求停滞后,库存成为无法消化的沉淀。从‘抢不到货’到‘卖不动’,渠道被迫削价出清,利润体系坍缩。
白酒行业盈利模型依赖渠道管控、稀缺定价和刚性需求三大支柱,茅台是这一模式的顶点。其‘慢’实为行业从周期问题走向结构危机的缩影:过去波动(如2012年‘三公消费’调整、疫情低迷)依赖需求回暖修复,而此次下滑源于需求消失。
2003-2023年,茅台用‘控价’塑造财富神话;未来十年,去库存耐心或成行业主旋律。当黄牛‘大逃杀’揭开市场实境,白酒行业正站在结构性转型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