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翁迪的淘宝店评论区,总能发现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小世界。许多私家车里,甚至车顶上,都装点着他设计的近防炮或导弹模型。评论区里,买家们除了晒出改造后的爱车照片,最热门的话题竟是:“贴了多久会被人抠走?”有买家无奈回复:“贴在车上一周就被偷走了。”这些啼笑皆非的互动,让原本冰冷的武器模型,沾染上了浓浓的烟火气。
自9月3日大阅兵后,翁迪便进入了高速运转模式。他将自家一楼改造成工作室,独自承担起从设计、生产到上架的全流程工作。今年是他返乡创业的第十个年头,这间淘宝店和小作坊,已成为全家人的经济支柱。

去年夏天,翁迪的工作室还远没有如今这般“兵强马壮”。那时,他只有一台3D打印机,在福建老家爷爷留下的勺子作坊里,孤独地运转着。2015年,厌倦了职场按部就班生活的“88后”翁迪,做出了一个颇为复古的决定——将家族传承的勺子模具搬到淘宝上。
在福建,许多地方特色小吃如海蛎饼、饺子,都依赖专门的模具勺子来塑造独特形状。疫情期间,居家生活让人们重拾厨房乐趣,翁迪的勺子生意迎来意想不到的高峰期。“一天几百单几百单地卖,很火。”他回忆道。然而,随着模仿者涌入,同质化产品迅速填满市场,价格战随之而来。“我原来卖19.8元的勺子,别人开始卖15元、13元。”利润不断压缩,翁迪决定主动求变,将目光投向了3D打印领域。

翁迪从小就是个军事迷。初中时,老师提问:“我们国家现在最缺什么武器?”他不假思索地站起来说:“我们国家缺航空母舰。”这份自童年起就通过军事节目和书籍建立起来的热爱,甚至让他有过参与设计军事武器的梦想。去年6月,他将目光锁定在了国产航母“福建舰”上,制作了一款福建舰上的1130近防炮模型,并以78元的价格上架到淘宝店。
最初的十天,店铺和往常一样,每天只有零星的十来个订单。然而,一个普通的下午,一位客户将这款近防炮模型贴在了车顶上,被路人拍下并上传到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迅速突破百万。“他们全都到我店里来买这个近防炮。”翁迪回忆道。订单量从一天十单猛增到一百多单,甚至两三百单。巨大的惊喜之后,是前所未有的混乱和压力。彼时,工作室里只有一台3D打印机,“一天跑满产能,也只能生产50个出来。”而店铺承诺48小时发货,无奈之下,他只得暂时将爆款链接下架。
出乎意料的是,许多买家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他们愿意等,因为别人没有这个货,只有我有。”原来,翁迪对模型进行了改装,为原版没有底座的近防炮增加了太阳能底座,并配上了方便粘贴的工具。这次意外的爆火,让翁迪彻底看清了军事模型市场的潜力。

从一台到二十多台,3D打印机的数量,成为翁迪事业发展的最直观标尺。这些机器日夜不停地运转,将他脑中的设计图纸变为一个个精巧的实体模型。“我追热点,然后更新得比别人快一点,我的价格就能高一点。”这是翁迪在经历了“勺子价格战”后总结出的打法。当一款模型开始被模仿、被压价时,他会果断地将资源转向下一款新品的研发。
他紧跟着军事热点,不断上新相控阵雷达、福建舰上的其他武器系统、霹雳15导弹等模型。今年9月3日阅兵后,他第一时间上架了被称为“光之利刃”的LY-1舰载激光炮和东风-5C导弹模型。“跑得快,只是策略之一。跑得‘深’,才是构建护城河的关键。”翁迪并不满足于做一个简单的“搬运工”。他花大量时间学习设计软件,研究武器的结构原理,力求让自己的模型在细节上更合理、更还原。
在他看来,顾客的反馈,尤其是挑剔的反馈,是产品迭代最宝贵的燃料。有一次,他和一位顾客就一款近防炮的细节还原度问题讨论了半个多小时。结果顾客抛出一句:“听我的,你这个东西我们‘舰’上有。”原来,这位顾客所在的工厂正是军舰的生产单位,他们希望采购一批模型放在厂里的展示厅,所以对还原度的要求极高。这次交流最终促成了一笔60个模型的订单,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单位的认可”。翁迪回忆道,“挺自豪的”。

还有一次,在上新舰载激光炮时,他按照网上流传的爱好者图纸,将镜片设计成了突起状。很快,一位顾客给了差评,理由是“镜片细节有问题”。翁迪没有恼怒,而是立刻联系对方请教。在沟通中,他得知真实的镜片应该是平的。问题解决后,翁迪立刻修正了设计,而这位给出差评的顾客,也成了他的忠实老客户。“很多时候,我的产品改进,都是顾客给的反馈。”翁迪说。他的工作室,更像一个开放的社区,每一次购买和交流,都可能成为他下一次产品迭代的灵感来源。
翁迪的工作室里,只有他自己一个人负责设计、生产、组装和客服。另外,他请了一个人,每天固定时间来帮忙打包发货。这种“微型企业”的模式,赋予了他极大的自由,也意味着他要承担几乎全部的压力。“每出一款模型,基本都是废寝忘食的。”灵感常常在深夜来袭。他很多次在床上辗转反侧,思考某个设计难点,一旦想通,便会“突然一下从床上蹦起来”,冲到电脑前开始伏案画图,一画就是一整晚,第二天便立刻打样测试。
9月3日阅兵那天,翁迪守在直播前,心情和所有军迷一样激动。直播刚结束,他关掉视频,立刻埋头开始研究东风-5C和舰载激光炮的设计稿。网上的军事爱好者社区已经有先行者分享了初步的图纸。翁迪下载下来,花了一个通宵的时间进行修改、优化,使其更适合3D打印生产。第二天一早,第一批样品便从打印机里“出炉”。经过几次反复修改和测试后,新品迅速上架。

平台的流量算法没有辜负他的努力。上架6小时后,订单开始陆续出现。第二天,订单量直接“爆了”,涌入大几十个。再往后,日销量稳定在两三百个。阅兵带来的热度,让他的产能被完全集中在“阅兵系列”上。“我只有一个人,必须要将订单控制在一天一两百单左右。”订单太多,对他而言不再是纯粹的喜悦,而是一种甜蜜的负担。“不能太多了,否则自己无眠无休也忙不过来。”
在阅兵后的那整整一个月里,他的作息被彻底打乱。每天早上八点多起床,便开始了一天连轴转的工作:回复旺旺上雪片般飞来的咨询,同时操作二十多台打印机进行生产,然后是精细的模型组装工作,一直要忙到凌晨三点。“一个人的生意虽然自由,但也要懂得约束自己。”在罕见的喘息间隙,他这样总结道,“不能觉得忙累就不干了,因为现在不干,很可能几天后就没得干了。”
从一个构想,到一张图纸,再到一个成型的产品,中间需要经历漫长的打磨。先打样,找出问题,修改图纸,再打样,再找问题……“一张图纸要修改十几次是常有的事。”翁迪说。“某种程度上,我也可以说圆了自己的梦想吧。”他说。虽然没能穿上军装,没能走进真正的武器设计所,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在一方小小的数字天地里,构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兵工厂”。
如今,没有爆单的时候,翁迪就会钻进设计图纸里,继续摸索新的产品。对翁迪而言,这门生意,让他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遇到爆款,有时候十天就能赚到平淡期时一个月的钱。”他说,“这样的小生意就足够全家人的吃穿用度,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