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星巴克中国40亿美元股权交易落定,目标2万家门店加速下沉

时间:2025-11-04 16:09:48 来源:节点财经 作者:节点财经



文 / 十界

来源 / 节点财经

星巴克中国业务股权交易尘埃落定,合作方浮出水面。

2025年11月4日,星巴克咖啡公司正式宣布与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这一动作标志着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进入实质性阶段。

根据协议,博裕投资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继续作为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及授权方。基于约40亿美元(不计现金与债务)的企业价值,博裕投资将获得相应权益。此次交易不仅涉及股权结构调整,更被视为星巴克加速下沉市场布局的关键一步。

星巴克入华多年,此次引入博裕投资会带来哪些变化?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咖啡赛道巩固优势?这些问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01 星巴克中国股权交易:从传闻到落地

早在2024年,市场就已传出星巴克有意出售中国业务部分股权的消息。尽管当时未获官方证实,但这一传闻已引发资本市场对咖啡赛道头部企业战略调整的高度关注。进入2025年,交易进程明显加速。

今年早些时候,外媒披露高瓴资本、凯雷投资、信宸资本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参与星巴克中国区的反向管理层路演,通过深度沟通表达收购兴趣。多家机构的竞逐让这场股权交易热度持续攀升。

时间推进至9月,据报道星巴克已将博裕资本、凯雷集团、EQT、红杉中国列为中国业务出售的最终候选方,交易进入关键筛选阶段。如今,官宣揭晓了这笔收购案的最终胜出者——博裕投资。



据了解,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这一估值由三部分构成:博裕为获得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支付的资金、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40%股权的对应价值,以及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新合资企业持续向星巴克支付的品牌授权经营收益。

对于此次合作,星巴克董事长兼CEO倪睿安(Brian Niccol)明确表达了战略期待:“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

从运营层面看,新合资企业的核心架构已基本确定——将继续以上海为总部,全面接管目前遍布中国市场的8000余家星巴克门店。

值得关注的是,双方共同制定了长远的扩张目标:致力于在未来将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0000家。这一目标不仅体现了对中国咖啡市场增长潜力的信心,也暗示着星巴克将在下沉市场开启扩张战略。

02 博裕投资:为何能从众多竞逐者中脱颖而出?

在这场激烈的股权争夺战中,博裕投资最终成为星巴克中国的“新东家”,并非偶然。

公开信息显示,博裕投资成立于2011年,经过十余年发展,已成长为涵盖私募股权投资、二级市场投资、不动产与新基建投资及风险投资的综合性专业投资机构。其在消费零售、医疗健康、科技等领域的投资布局尤为深入,且多次成功推动被投企业实现本土化扩张与价值提升。

仅从2025年的投资动作来看,博裕投资就展现出强劲的资本实力与精准的投资眼光。今年5月,博裕完成对北京SKP商场42%~45%股权的收购。



北京SKP作为中国高端零售领域的标杆项目,其运营模式与客群定位与星巴克的高端品牌属性存在一定契合度。这也为博裕后续接手星巴克中国业务积累了宝贵的零售运营经验。

对于此次与星巴克的合作,博裕投资合伙人黄宇铮给出了明确的战略定位:“26年来,星巴克在中国成功塑造了标杆性的高端品牌形象。我们既认同这一品牌的持久生命力,也看到了为中国顾客带来更创新、更本土化体验的巨大机遇。”

这一表态暗示,未来博裕可能会在保留星巴克核心品牌调性的基础上,推动产品、服务与营销的本土化创新,以应对中国咖啡市场日益激烈的本土化竞争。

03 星巴克中国的增长逻辑与挑战

据星巴克10月30日发布的最新财报,2025财年第四季度总净收入为95.69亿美元,同比增长5.5%,高于市场预期;实现营业利润2.78亿美元,同比下滑78.7%;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33亿美元,同比下滑85.4%。

中国市场已成为星巴克全球业务的“增长引擎”。



财报数据显示,2025财年第四季度,星巴克中国实现营业收入8.316亿美元,同比增长6%,这是其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增长。2025财年全年营收更是达到3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展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

从运营细节看,四季度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连续两个季度保持增长;同店交易量同比增长9%,说明门店客流与消费频次均在提升。

门店扩张方面,星巴克中国也在稳步推进下沉市场布局。截至2025财年底,星巴克中国门店总数已达8011家,成为中国市场门店数量最多的外资咖啡品牌之一。从扩张节奏看,2025财年第四季度,星巴克中国新开门店183家,新进入47个县级市场。

2025财年全年新开门店415家,下沉市场已成为其门店扩张的核心增量市场。不过,随着瑞幸、库迪等本土咖啡品牌在下沉市场的快速渗透,星巴克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在持续加大。这或许也是其引入博裕、借助本土资本加速下沉的重要原因。

04 咖啡赛道“股权重组潮”:外资品牌的战略调整

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股权并非个例,而是近年来外资咖啡品牌战略调整的缩影。

《节点财经》认为,随着咖啡市场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外资咖啡品牌开始通过股权重组、引入本土资本等方式优化运营策略,以应对本土品牌的冲击。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当属Costa咖啡。

近期有消息称,全球知名私募股权公司KKR正与可口可乐就收购Costa咖啡展开谈判。而在今年8月,KKR曾一度退出竞购流程。

KKR的回归使得Costa咖啡的竞购竞争再度升级。目前已有多家私募股权集团和国际战略买家对该资产表达兴趣,竞购报价预计约为15亿英镑。这一价格不足可口可乐2021年收购Costa咖啡时39亿英镑对价的一半,折射出Costa咖啡近年来在中国及全球市场面临的增长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可口可乐计划在此次交易中保留Costa的即饮产品系列,包括通过零售商销售的瓶装和罐装咖啡产品。这意味着其仍希望保留在咖啡即饮赛道的市场份额。此外,Bain Capital(贝恩资本)和英国连锁超市Asda的所有者TDR Capital也在参与Costa咖啡的竞购,最终归属仍存在不确定性。

Costa并非个案,全球咖啡赛道的大型并购与股权重组案例仍在不断涌现。

今年8月,美国饮料巨头Keurig Dr Pepper Inc(KDP)宣布将以全现金交易的方式收购JDE Peet’s,交易价格高达157亿欧元(约合1314.2亿元人民币)。

根据双方披露的战略规划,此次交易将通过优势互补打造“全球咖啡新冠军”——KDP在北美领先的单杯咖啡平台Keurig,将与JDE Peet’s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喜爱的咖啡品牌组合(包括Peet’s、Jacobs、Tchibo等)强强联合,形成覆盖家用、商用、即饮等多场景的咖啡产品矩阵,进一步巩固在全球咖啡市场的竞争地位。

这种“股权调整潮”不仅限于咖啡领域,在体育运动等消费领域也有所体现。

今年4月底,法国运动品牌Decathlon(迪卡侬)传出启动出售中国业务约30%股份的程序。据外媒报道,迪卡侬已与一家顾问公司合作,且已吸引到潜在投资者的初步意向。但目前仍存在不确定性——迪卡侬也可能选择不出售业务,或考虑其他合作方案,以助力其在中国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从咖啡赛道到运动消费领域,外资品牌的股权调整背后,本质上是消费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

本土品牌的崛起、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市场竞争的白热化,都在推动外资品牌重新审视其市场的战略定位。而引入本土资本、优化股权结构,已成为其适应市场变化、提升本土化运营能力的重要选择。

对于星巴克中国而言,博裕的入局能否帮助其在下沉市场突破本土品牌的围剿、实现20000家门店的目标?这场股权交易引发的蝴蝶效应,或将深刻影响未来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格局。

*题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