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宋志平: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十项修炼与实战指南

时间:2025-11-04 19:22:58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作者:中国企业家杂志



作者:宋志平,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

来源:总裁读书会

在《硬道理》读书会现场,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以40年企业实战经验与6年协会工作沉淀,系统阐述了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逻辑。这位曾主导中国建材集团、国药集团千亿级并购重组的改革者,通过新书《硬道理》揭示了企业穿越周期的十项关键修炼。

作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隐形冠军》等经典管理著作的领读人,宋志平此次以创作者身份回归读书会。他透露,新书创作灵感源于6年来为近500家上市公司讲授的第一课,书中375个实战案例均来自真实调研,其中《三精管理》的实践者已实现年均5-10亿元成本优化。

资本市场进化论: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

中国资本市场用35年走完欧美200年历程,5400家上市公司创造56%的GDP贡献率与26%的税收占比。但宋志平指出,当前资本市场仍存在三大差距:发展程度与经济体量不匹配、上市公司质量与投资者预期存在落差、监管效能与市场活力需要协同提升。

构建健康资本市场需要四大支柱:经济基本面提供土壤(我国经济规模与韧性构成坚实基础)、监管政策保驾护航("9•24新政"后上证指数突破3800点)、上市公司质量决定成色(质量优先战略持续深化)、投资者生态注入活水(耐心资本培育进行时)。

十项修炼:从治理规范到生态共赢

《硬道理》核心框架围绕十大维度展开,每个修炼均配备大案例复盘与小案例佐证:

1. 治理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方案

公司治理需平衡所有权与经营权,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的制衡体系。宋志平总结出"三权分离"模型:股东会行使所有权、董事会行使决策权、经理层行使执行权。这种模式既防范国企"内部人控制",又避免民企"家族化治理",形成中国特色治理范式。

2. 突出主业:专业化生存的制胜法则

对500家问题上市公司的诊断显示,83%的危机源于主业偏离。宋志平提出"四核理论":企业需构建核心业务、核心专长、核心市场、核心客户四位一体体系。宁德时代专注动力电池、美的深耕智能家居的案例,印证了"一米宽,万米深"的专注力量。

3. 创新领先:新质生产力的组合突破

创新需突破"高科技崇拜"误区,宋志平划分出四类创新矩阵:高端突破(如华为5G)、中端提升(如格力智能制造)、低端颠覆(如拼多多社交电商)、零科技创新(如海底捞服务模式)。他强调"有效创新=有目的+有组织+有效益",避免盲目烧钱式研发。

4. 产品卓越:五优飞轮的迭代逻辑

中国建材的实践揭示产品进化路径:通过技术优(研发突破)、质量优(精益管理)、成本优(规模效应)、服务优(全生命周期管理)、品牌优(价值传递)形成正向循环。科大讯飞智能语音产品迭代27次方成行业标杆,印证了持续优化的重要性。

5. 品牌卓著:全球竞争的隐形资产

品牌建设需经历"质量筑基-定位突围-传播破圈"三阶段。宋志平在法国施耐德调研时发现,其品牌战略包含三大要素:技术壁垒(专利布局)、文化认同(ESG实践)、情感连接(用户体验)。中国品牌出海需跨越"技术标准关""文化适配关""信任构建关"。

6. 回报股东:价值创造的闭环逻辑

上市公司需构建"资本吸纳-价值创造-利益反馈"循环。宋志平以贵州茅台为例:其ROE连续5年保持30%以上,通过持续分红(近三年累计分红超1500亿元)与股份回购(2024年拟回购30-60亿元)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市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

7. 并购重组:资本运作的艺术平衡

宋志平总结出并购重组"三不原则":不赌政策(避免盲目跨界)、不赌运气(拒绝高溢价收购)、不赌团队(重视文化整合)。中国建材通过"三步走"整合1000家企业:先业务整合形成规模优势,再管理整合提升运营效率,最后文化整合实现价值认同。

8. 双循环市场:全球布局的时空战略

海尔"人单合一"模式提供双循环样本:国内市场通过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15个行业、8万家企业;海外市场通过GEA等并购品牌覆盖160个国家。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达52%,形成"中国基地+全球市场"的弹性结构。

9. 防范风险:底线思维的动态管理

宋志平构建风险管控"三道防线":业务防线(建立风险评估矩阵)、财务防线(保持健康现金流)、审计防线(实施穿透式监管)。万科"活下去"战略提前三年调整负债结构,在行业调整期保持经营性现金流连续15年为正。

10. 社会责任:价值共生的长期主义

ESG实践需超越公益慈善层面,构建商业向善生态。隆基绿能通过光伏扶贫项目在10省建设电站1.2GW,带动20万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同时其绿色产品累计减排二氧化碳1.5亿吨,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双赢。

写作方法论: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路径

宋志平的创作遵循"实践-总结-验证"闭环:每晚研读企业案例,清晨撰写思考笔记,白天在工作中验证理论。这种知行合一的写作方式,使其著作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温度。他坚持"三不写"原则:不写未经验证的观点、不写贬低同行的内容、不写空洞无物的套话,确保每本书都是可复制的方法论工具箱。

在《硬道理》结尾,宋志平写下这样一段话:"企业高质量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这十项修炼如同十把钥匙,有的打开治理之门,有的开启创新之窗,有的连通市场之路。当企业真正掌握这些钥匙时,就能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在变局中开创新局。"这段话,或许正是中国上市公司穿越周期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