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追觅向左,大疆向右

时间:2025-11-05 12:13:54 来源:新消费101 作者:新消费101



作者:贾贺辉 | 编辑:小鱼

“消费电子巨头如何打破‘天花板’?”

好文4465字 | 8分钟阅读

图源自电影《白日梦想家》

2025年,焦虑是中国消费电子企业的底色。

所有消费电子企业中,追觅与大疆,这两家分处“地面”与“天空”赛道的头部企业,恰巧成了这场变局中最具代表性的镜像。

创立于2017年的追觅科技,以11.3%的份额位居中国行业第三,闯入全球Top5清洁电器品牌,如今却已不甘固守扫地机器人赛道。

8月底追觅科技高调官宣造车,近1个月又接连发布“首款车对标布加迪威龙”“超奢 SUV 看齐库里南”“德国建厂对标特斯拉” 等重磅信息,引发行业震动。

追觅并非个例。大疆这个过去十年,长期占据全球70%无人机市场的消费电子巨头,也在拓展自己的赛道。今年7月,大疆推出首款全景相机Osmo 360,进入影石的核心市场;8月,大疆又发布扫地机器人DJI ROMO,闯入智能清洁这片“红海”。

从扩张模式上看,如果说追觅是以生态野心为驱动的“非相关品类扩张”,那么大疆则是以核心技术为半径的“相关品类扩张”。

两种路径,背后是一种焦虑,两者都折射出中国消费电子企业在主业增长见顶后,通过“高端化+资本化”寻求突破的集体现状。

两种模式,孰优孰劣,将会把企业带向何方?当中国电子消费行业增长见顶,企业应选择 “相关多元化” 还是 “非相关跨界”?资本叙事与实业落地的平衡边界又在哪里?


追觅的野心与阳谋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催生结构性机遇。这一轮技术革命的关键词是AI、智能体和大模型。

这就不难理解“智能电动汽车”为何成为巨头们共同的靶心。当智能汽车成为"消费电子+汽车"的融合体,传统燃油车在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机械工程领域建立起的行业壁垒被削弱。掌握算法、传感、交互等技术优势的消费电子企业,自然获得了进入汽车赛道的入场券。

面对这一结构性机遇,以华为、小米、戴森、追觅为代表的电子消费企业纷纷下场。此时搏一搏,即使不能成为规则制定者,也不至于在这一轮产业浪潮中掉队。

追觅跨界并非跟风,而是现实所迫。目前,电子消费赛道增长红利见顶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以“扫地茅”石头科技为例,其上半年营收达34.28亿元,归母净利润却仅为2.67亿元,销售净利率断崖式跌至7.8%,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当单一品类的天花板触手可及,企业不得不将竞争维度从产品与技术之争,提升至生态与全球身位之战。

在资本市场,“故事”是绕不开的关键角色。资本精神不满足于中庸之道,而是追求极致,追求变革。在这故事逻辑下,寻找增量的追觅科技开始向资本市场讲述了极具野心的“人-家-车”科技生态宇宙故事。

近1年来,追觅加快扩张步伐,布局产业涉及航空、消费金融、大家电、无人机……几乎月月出新。上个月,官宣造车的同时,追觅科技还陆续宣布进军运动相机、智能手机、天文等新领域。智能汽车正是这一生态的关键延伸。

追觅还为其“造车梦”构建了双重逻辑支撑:

其一,技术同源。

追觅宣称拥有三大造车天赋,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及机器人传感与控制,并表示这三项业务的积累,可迁移至汽车的电驱系统、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三大模块。

多年积累下,追觅在“吸尘器、扫地机、吹风机”上建立的“高速马达”优势,与汽车的电驱系统存在着“同源异构”特性。尤其是,家电端的马达2.5kW/kg的功率是主流车规级电机的2倍,在理论上,可通过降速增扭设计输出600kW+峰值功率,满足超跑级动力需求。——这也解释了为何首款车直接对标布加迪。

只不过戏剧性的是,这一逻辑“似曾相识”,已经被戴森验证过且失败了。

其二,“错位”竞争策略。

为了避免重走戴森老路,追觅选择了错位竞争策略,聚焦在时间、市场和产品三个方面:

在时间上,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规范化、成熟化的发展轨道,并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碾压式优势,这种成熟性能让追觅降低探索与试错成本;同时可帮助追觅站在先行者的经验基础上,规避已知风险,少走弯路。

在市场上,追觅将目光放在了国际市场。相较于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国外智能汽车仍处于窗口期,全球主流新能源汽车品牌除了特斯拉外,有竞争力的品牌几乎皆为中国籍。这意味着海外市场存在大量空白待填补。

这也解释了追觅造车表示,为何自己造车是站在中国制造巨人肩膀上,即“无数中国企业铸就了全球最成熟的电动车供应链与技术生态,不做“从0到1”的冒险者”。这也是追觅与戴森不同之处

在产品定位上,放弃国内20万级红海市场,直接切入超豪华领域,同时选择 “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 模式,将首家工厂放在了德国柏林,选址紧邻特斯拉工厂;配合其已覆盖100多国、6000多家线下门店的全球渠道网络,追觅试图构建一个从生产到销售的闭环体系。

资本市场向来青睐想象力。目前,资本市场已给出初步回应。追觅科技官宣造车后 20 天内即完成首轮融资,同步传出获 150 亿元中东订单的消息,推高资本市场预期。

而造车是一场长线战争,注定是一场“豪赌”。

⼀边是 2025 年 “超豪华 SUV 对标库⾥南”的高调叙事,带动资本市场对其 “⽣态型科技集团” 的估值预期;另⼀边是戴森投⼊ 20 亿英镑造车失败的前车之鉴以及 “消费级马达转车规级”“3000 万家电用户转向超豪华车主” 的现实困境,稍有不慎,追觅此前所有的辉煌成就将付之一炬。


大疆亦有“疆界”

从地面到天空,同样的困境出现在了大疆,这个“天空维度”的消费电子巨头身上。

有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增速骤降至8%,对已经占领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70%份额的大疆而言,“天花板”近在头顶,寻找新出路迫在眉睫。

与追觅的野心不同,大疆选择了以核心技术为半径的“相关品类扩张”:以无人机领域积累的飞控、云台、图传、视觉识别等尖端技术为根系,从消费级无人机到专业级无人机,从核心技术向周边消费场景延伸。

其本质是核心技术驱动下,高维向低维场景的场景拓展,每一步跨界,都严格遵循其技术图谱。

如果将大疆业务版图看作是一颗大树。那么消费级无人机及其技术壁垒无疑是根系和主干,是大疆的利润来源和扩张基础。

向上延伸出枝干,有大疆针对垂直场景开发的专业无人机方案,比如农业、测绘等,最新产品是能带近 300 斤的货物飞 50 多公里的运输无人机;枝干另一侧是无人机技术的衍生品,如开发的手持云台、手持云台相机、运动相机等影像设备,如今这个谱系还多了一个扫地机器人。

在大疆的技术图谱中,核心是通过技术“复用”向外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无论是大疆无人机、全景相机或是扫地机器人,都是围绕着感知、决策、执行几大板块,技术有一定的同源性,用户群体也有一定重叠性。

例如,无人机产品与全景相机,都是光学元件与智能设备的结合,当转换赛道时,大疆能将无人机技术领域的积累迁移到全景影像的软件和硬件构型上,虽有门槛,但阻碍并不大。就像尽管影石Insta360在全景相机领域已建立优势,但大疆依旧能强势切入一样。

再比如扫地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是由视觉感知、精准定位、路径规划三项技术支持,而此前大疆推出的无人机产品是在复杂的三维空间中运行,其技术难度远高于扫地机器人在二维平面上的路径规划,也属于技术降维。

这种扩张逻辑的好处是,大疆每一次扩张都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对现有技术的再利用与再深化,研发投入效率高,失败风险低;同时,技术优势可以转化为价格优势,在白热化竞争市场中获得更大优势加成。在用户心智方面,还能巩固“飞行影像专家”和“稳定技术权威”的形象。

此外,新业务反过来强化了其核心技术的领先地位和规模效应,形成“技术赋能业务,业务反哺技术”的正向循环,由此,大疆的“故事”与“现实”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可验证、可追溯的强关联。

更重要的是,在长久发展中大疆形成一系列可验证的技术驱动方法论,让大疆在这场电子消费生态混战中,每一次的跨界更加精准有效。

但大疆模式也有弊端。这场无边界混战的本质,是智能硬件行业从“单品竞争”走向“生态博弈”的必然,当技术迁移成为常态,当用户需求不再受单一品类束缚,“固守领地”便意味着被淘汰。


如何平衡资本故事与现实落地

回过头来,当我们重新梳理追觅和大疆的模式,会发现:追觅遵循“故事引领,技术在后”的跃迁模式,它先描绘了一个宏大的终极蓝图,试图一次性拉升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弊端在于技术风险较高,一旦出现断层便会全面倾覆。

大疆是坚持“技术先行,故事在后”的渐进策略,从消费无人机到行业应用,风险可控,协同性强,但也极容易画地为牢。

这两种模式决定了二者在资本叙事与现实落地之间的平衡难度。

之于追觅,要平衡好资本故事与现实落地的关系,需要率先搬走面前的三座大山。

首先,思考技术边界在哪里。中国有句老话: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电子消费领域也是如此,在每一个细分赛道都有统治者的现状下,要超越绝非一日之功。

目前,智能汽车的竞争已聚焦于电池、座舱、智驾三大系统,尽管追觅表示技术具有同源性,但消费级产品和车规级产品的技术标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如扫地机器人的工作多在室内,环境稳定,而汽车则需要面对温度变化,复杂路况等;再比如扫地机器人容错率更高,而在安全面前,智驾的容错率近乎为0。这导致了追觅与智能汽车其“故事”与“现实”之间的关联链条,相较大疆更脆弱。

其次,资本耐心和造血能力。“烧钱”是每一家新势力绕不开的话题,蔚来累计研发投入已超600亿元,近几年每年研发投入超百万,理想、小鹏的研发投入略低于蔚来,但每年的研发支出也都是百亿元级别。

再加上追觅瞄准的是超豪华车,市场容量小,很难通过规模效应来降本。这就注定了即使定价高、利润厚,也需要很长的验证期。

再加上行业政策和态势瞬息万变,尤其是研发与交付存在时间差,而这段时间内,政府政策、资本态度、消费者热情及市场态势瞬息万变......这一切都考验着企业“找钱能力”和“战略定力”。

第三,交付能力。资本的浪潮像一场长期的考验,测试的结果是——交付能力。目前,有知情人士透露,资方给出的初步量产时间是2027年。

据公开信息了解到,2027年下半年是丰田等多家企业大规模生产固态电池的节点。这也意味着,追觅如果不能按时量产,可能错过眼下这一轮技术迭代的窗口期,叠加前期资金不能得到回报的情况下,追觅将面临资金压力与投资者信任的双重考验。

追觅破局的关键,在于为其“资本故事”设置可验证的现实节点。

如德国工厂的实质进展,工厂的落地、设备进驻、样车发布、订单获取情况,一个又一个实质性的里程碑来证明自己不是在“PPT造车”;与宁德时代、华为等顶级供应商的合作公告,锁定靠谱供应链......都是在为其故事的“可行性”增添砝码。

从特斯拉到蔚来,每个造车企业都经历过数次生死考验。对于追觅而言,而这场长跑才刚刚开始。

最好的资本故事,永远根植于真实且可迁移的技术能力。大疆通过“技术复用-产品验证-市场认可”的闭环,让故事成为技术的自然延伸;追觅则需利用“高速马达”技术,证明其生态野心能够转化为可靠的产品体验。

追觅造车能否成功我们还不得而知,而它转型的成败,将为无数寻求突围的中国消费电子企业提供一个关键路标。

在技术与资本、叙事与落地的平衡上,中国企业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变数陡增,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能够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最会讲故事的企业,而是最能创造真实价值的企业。


好看,记得点小心心推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