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迹科技创始人支涛深耕酒店机器人领域11年,曾面临‘科技噱头’的质疑与激烈竞争。通过精准切入酒店场景,云迹科技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全球酒店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赵东山
编辑|何伊凡 见习编辑|李原
头图来源|受访者
‘你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动机比路径更重要。’云迹科技创始人支涛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用登山比喻创业。11年间,她将酒店机器人从‘科技噱头’变为住客刚需,更带领云迹科技登陆港交所,市值突破75亿港元。
2014年创业初期,酒店机器人送物被质疑为‘伪需求’。如今,云迹科技的机器人已覆盖全国331个城市、3.4万家酒店,2024年全球服务次数超5亿次,单日在线峰值达3.6万台。2025年10月16日,云迹科技在港交所挂牌上市,首日股价飙升近50%,收盘报120港元,较发行价上涨26.05%。
招股书显示,云迹科技的机器人日均服务超137万次,覆盖从经济型到高端豪华型酒店。其‘送物码验证’‘自主识别电梯按键’等技术,使机器人适配率达98%,远超行业70%的平均水平。
‘价值和用户体验永远是第一位的。’支涛强调。她推崇乔布斯的‘非凡模式’,要求产品在设计、制造、服务全流程中为用户创造超预期体验。这种理念贯穿云迹科技的产品迭代:从初代单舱送物机器人‘润’系列,到双舱‘格格’系列,再到2023年推出的复合多态机器人‘UP’系列,后者可顶升、托举不同功能模块,实现一机多用。

摄影:赵东山
技术壁垒的构建源于对场景细节的‘死磕’。例如,针对老旧酒店无电梯联动系统的问题,云迹研发了‘自主识别电梯按键’技术;针对住客隐私需求,设计了‘取物码验证’功能;针对狭窄走廊环境,优化了避障算法,使机器人可灵活躲避行李车。这些创新使云迹机器人成为酒店智能化的标配。
AI技术的突破进一步推动了机器人智能化。支涛举例:‘若客人电话询问‘小孩发烧了,有没有药’,系统可自动推理出需要体温计、退热贴,并立即送至房间。’这种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推理能力,使机器人从‘执行指令’升级为‘理解需求’。
云迹科技的成长离不开资本支持。股东包括阿里、腾讯、联想创投、启明创投等知名机构。联想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光熙认为,云迹的独特性在于‘真正打穿了酒店场景,形成端到端的闭环解决方案,且具备批量复购和市场份额主导性’。
支涛的第二次创业始于2014年。拥有西安交通大学工程学学士学位和超10年传感器、工业机器人领域经验的她,选择酒店作为深耕场景。‘酒店群体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且具备付费能力,一旦证明商用价值,可快速复制。’
初期推广并不顺利。某国际五星级酒店管理者曾直言:‘我们更需要人与人的服务。’但外卖行业的爆发和疫情期间‘无接触送物’的需求,推动了洲际、威斯汀、万豪等品牌和华住、锦江、亚朵等集团采用机器人服务。云迹的功能设计也随之扩展,从送物延伸至清洁、巡逻等领域。

摄影:赵东山
围绕酒店场景,云迹科技推出了AI智能体应用系统HDOS(服务数字化运营系统)。该系统基于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可智能识别住客需求,动态协调机器人、员工和设备资源。例如,酒店迷你吧的货品余量可实时监控,客人扫码下单后,机器人自动送货;与美团合作的‘小袋快送接力送’模式,已覆盖全国近2万家酒店。
‘硬件固然重要,但我们不投不具备AI能力的机器人。’沸点资本创始合伙人涂鸿川表示。云迹的差异化优势在于数据、算法、模型的积累,以及产品设计的模块化。例如,UP机器人通过更换功能仓体,可扮演送餐员、清洁工、巡逻员等角色,降低酒店采购成本。
随着市场认知提升,竞争日益激烈。擎朗机器人、景吾智能等企业纷纷入局。支涛认为,云迹的护城河在于‘数据、算法、模型的积累,客户系统的深度集成,以及产品设计的模块化’。目前,云迹在酒店场景的市占率达13.9%,位居第一,而行业第二至第五名的总和仅为13.5%。

来源:受访者
尽管酒店场景收入占比长期超80%,云迹已开始拓展医院、工厂等新场景。在医院,云迹机器人应用于血样、药品、手术器械的自动化配送,已进入协和医院、安贞医院等150多家机构;在工厂,与立讯集团合作,提供智能物流、无人上下料等服务。支涛表示:‘云迹的核心拓展逻辑是基于数据、算法、模型等核心能力的迁移。’
目前,云迹科技拥有近990项注册专利,覆盖环境感知、运动控制、人机交互等领域。2022年至2024年,公司总收入从1.613亿元增长至2.448亿元,但经调整净亏损仍达0.276亿元。亏损主要源于机器人平均售价下降和每年6000万~7000万元的研发投入。
‘对于一个科技企业来说,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投入,盈利并不是我最关注的。’支涛表示。投资方也持长期视角。王光熙认为:‘云迹的基本盘稳固,且持续在增长。酒店之外,落地场景还在拓展,第二曲线清晰,上市之后将迎来全新的起点。’

来源:受访者
当前,云迹的收入主要来自机器人及功能套件和AI数字化系统。2022年至2024年,机器人业务收入从1.349亿元增长至1.889亿元;AI系统收入从2638万元增长至5588万元,增速更快。该系统毛利率达61.5%,高于硬件业务的38.1%,推动公司整体毛利率从24.3%提升至43.5%。
对于人形机器人热点,支涛并不执着。‘最适配场景的身体就是最好的。’她更关注机器人是否具备理解世界、自主学习、适应环境、情感交互、自主行动和社会角色等‘六个能力’。在她构想中,未来的服务机器人将不止于送物,还可以成为‘机器人按摩师’‘健康诊断医生’,甚至将酒店的服务模式复制到社区家庭场景,实现‘社区自动送洗衣物’‘机器人炒菜送餐’等全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