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三,全球金融市场经历了一场显著震荡,美股、日经225及韩国KOSPI指数集体下挫,其中纳指跌幅达2%,日韩股市更是一度逼近5%的跌幅线。相比之下,A股市场虽开盘承压,但最终以0.23%的涨幅收官,展现出较强的抗跌韧性,甚至被市场解读为独立行情的信号。
全球股市下跌的双重驱动:获利回吐与美元走强
此次全球股市调整的核心逻辑可归结为两大因素:其一,前期市场积累的快速涨幅导致获利盘集中兑现,尤其是美股科技板块,估值泡沫化压力显著;其二,美元指数近期强势攀升,部分抵消了美联储降息对流动性的释放效应,资金回流美元资产的趋势加剧了新兴市场波动。值得注意的是,美股AI科技股的集体回调成为此次全球市场调整的导火索,日韩股市中与AI相关的科技股首当其冲,遭遇抛售潮。
A股调整的深层逻辑:技术压力与政策预期博弈
尽管A股整体表现优于海外,但在4000点关键心理关口附近仍面临调整压力。市场分析指出,这一现象背后存在双重动因:一方面,突破关键点位后,投资者对后市方向的分歧加大,部分资金选择落袋为安;另一方面,“十五五”规划建议稿的发布引发市场对政策利好的短期兑现预期,历史经验显示,A股在重大政策窗口期常出现“利好出尽”的调整行情。
中外科技股分化:AI逻辑与国产替代的双轨并行
与海外科技股受AI技术突破单一驱动不同,A股科技板块的上行逻辑呈现差异化特征。外部市场主要聚焦于AI算力、模型迭代等技术创新带来的估值提升,而国内科技股的上涨动力除技术进步外,更依赖于国产替代进程的加速。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芯片进口规模持续扩大,进口金额达3856亿美元(约合2.8万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市场份额约62%,尽管国产芯片产能和出口显著增长,但贸易逆差仍高达200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报告预测,中国半导体自给率将从2024年的22%逐步提升至2026年的25%,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政策与市场共振:芯片产业迎来结构性机遇
近期中美贸易谈判取得进展,美方暂停实施出口管制新规一年,为国内芯片产业争取了宝贵的缓冲期。业内普遍认为,未来一年国产芯片将依托成熟制程产能扩张实现持续增长,具备技术优势和供应案例的龙头企业市占率有望快速提升。例如,科创芯片ETF富国(588810)通过精准配置寒武纪、中芯国际等产业链核心标的,实现了从设计到制造的全环节覆盖;而芯片龙头ETF(516640)作为跨市场指数基金,涵盖50家上市公司,业务触角延伸至半导体材料、设备等上游领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站式”布局芯片产业的工具。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证芯片指数回报率达43.98%,尽管短期出现调整,但长期趋势仍被机构看好。
投行视角:A股韧性获认可,科技主线持续强化
面对全球市场波动,高盛与摩根士丹利均表达了对A股的乐观预期。高盛指出,贸易局势缓和将吸引全球资本持续配置中国资产;摩根士丹利则强调,中国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独特增长故事”构成长期投资价值。证监会主席吴清近期也公开表示,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已超过银行、非银金融及房地产行业总和,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这一结构性变化预示着,未来股市上行周期中,科技股将扮演核心驱动角色。
风险提示与投资策略
尽管长期前景向好,但短期市场仍存不确定性。高盛CEO警告称,美股可能出现至少10%的回调,而A股虽获外资青睐,但需警惕政策落地节奏与外部环境变化。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逢低布局芯片ETF等指数化工具,或可平衡风险与收益。需注意的是,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