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狂赚4260亿后,险资如何应对顺周期投资新挑战?

时间:2025-11-05 17:24:44 来源:阿尔法工场 作者:阿尔法工场

险资投资策略图

导语:收益与稳健的平衡术

当秉持不同投资策略的保险巨头相继公布财报,一个核心命题浮出水面:在顺周期行情中,险资如何既抓住市场机遇,又守住风险底线?这场涉及4260亿元利润的博弈,正在改写保险业的投资逻辑。

一、超预期增长:4260亿利润背后的结构性机遇

继2024年创下历史峰值后,市场普遍预期2025年保险业将面临"高基数压力"。然而三季报数据颠覆了这一判断:中国人寿(601628.SH)、中国平安(601318.SH)等五大上市险企前三季度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4260亿元,同比激增33.5%,单季利润2478亿元更实现68.3%的爆发式增长。

驱动这轮增长的核心引擎来自资本市场。数据显示,五大险企投资收益对利润贡献普遍超过60%,其中权益类投资收益成为关键变量。在沪深300指数三季度上涨18%的背景下,险资通过动态调整资产配置,成功将市场红利转化为账面利润。

二、投资策略进化:从防御到进攻的范式转换

本轮行情中,险资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战术灵活性。传统上偏爱银行股的保险资金,此次将30%以上的新增权益配置投向科技成长股和宽基ETF。具体呈现三大特征:

  1. 结构性调仓:虽整体持有A股宽基ETF规模微降,但中盘及科创类ETF获显著增持,大盘宽基ETF遭减持
  2. 行业集中度提升:新华保险将81.2%的FVTPL股票配置于科技、AI、半导体领域,形成高弹性资产结构
  3. 动态平衡机制:中国平安在保持红利资产基本盘的同时,将权益比例提升至个位数,并加仓恒生科技ETF

这种转变带来显著效益。新华保险三季度利润同比增长88%,年化总投资收益达8.6%领跑行业。但高收益伴随高风险,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环比下降16.5个百分点至154.27%,暴露出资本消耗压力。

三、典型案例解析:激进与稳健的路径分野

新华保险:成长股豪赌者

通过"高股息+成长股"双轮驱动策略,新华保险将投资资产中股票占比提升至11.6%。其重仓的拓普集团、鲁西化工等成长股三季度平均涨幅超35%,推动投资收益同比翻番。但这种激进策略导致其偿付能力指标逼近监管红线。

中国太平:V型反转样本

经历上半年利润低迷后,中国太平三季度实现逆袭。其通过旗下子公司新进重仓7只A股,精准布局新能源汽车、化工新材料等赛道,持仓标的季度平均涨幅达42%。这种精准踩点使其股价单日暴涨9%。

中国平安:稳健派代表

在保持5.4%综合收益率的同时,平安将非标资产占比压降至5.2%,不动产投资降至3.2%。通过"红利资产打底+适度成长配置"的策略,在控制波动的前提下实现收益提升,其加仓的恒生科技ETF三季度涨幅达28%。

四、顺周期红利消退后的新挑战

当前险资面临的双重利好——权益市场火爆与利率企稳——正在形成资产端"双支撑"。多家机构测算显示,短期内利差损风险基本解除,2026年前资产端压力有限。但估值修复接近尾声,意味着"靠市场赚钱"的窗口期正在关闭。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资本管理。激进投资带来的短期利润与长期偿付风险之间的平衡,已成为管理层核心课题。监管层近期多次强调资本金约束,要求险企在收益与稳健间建立动态平衡机制。

五、负债端曙光:个险渠道现回暖信号

在资产端博弈的同时,负债端传来积极信号。三季度数据显示:

  • 个险代理人规模环比增长0.5%-2%,中国人寿增至60.7万人,平安寿险达35.4万人
  • 人均产能提升约15%,推动新业务价值回升
  • 分红险与保障型产品占比优化,业务结构持续改善

这些变化表明,经过两年调整的个险渠道可能已触底反弹。但真正的考验在于,险企能否通过产品创新和渠道优化,在"后资产周期"阶段构建可持续的增长逻辑。

(数据来源:各公司三季报,东方财富数据库,分析截止2025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