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楷楷
近日,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曹力在媒体沟通会上明确表示“不会搭载乾崑智驾系统”,这一表态让持续数月的“智驾联姻”传闻彻底破灭,也引发了行业对技术路线选择的深度讨论。在多数车企选择拥抱华为智驾生态的背景下,零跑坚持全域自研的差异化路径,既展现出技术自主的决心,也暴露出品牌向上的隐忧。
针对此前媒体报道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言论,曹力迅速通过社交平台澄清,强调从未表达过类似观点。这场争议虽已平息,却意外揭开了智驾市场技术路线分化的现实:当行业头部企业加速构建生态联盟时,零跑选择以自研技术构筑护城河,这种“逆势而行”的决策背后,实则蕴含着清晰的商业逻辑。
数据显示,2025年1-9月零跑以近40万辆交付量稳居新势力榜首,10月单月销量突破7万辆,上半年更实现净利润转正。但登顶之后的零跑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如何用自研技术突破高端市场壁垒?怎样在成本控制与品牌溢价间找到平衡点?能否在30万元级市场建立真正的品牌认同?
01 全域自研:零跑的技术护城河
2024年3月,零跑曾宣布与华为基于鸿蒙生态展开合作,8月又被曝就HI模式进行谈判,但最终未能落地。这种“联姻”未果的现象,本质上是技术路线选择的分野。零跑拒绝华为智驾系统的核心考量在于成本压力:开源证券研报显示,华为鸿蒙智行ADS买断价格持续上涨,按3万元/套计算,若搭载到均价十万元的零跑车型上,将直接击穿其14.1%的毛利率体系。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经营理念差异。零跑创始人朱江明提出的“优衣库理论”强调成本定价策略,通过去除品牌溢价实现高性价比。这种理念贯穿于零跑的全域自研体系——从2015年创立至今,零跑已实现智能动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三大系统的自主开发,整车自研自造比例达65%。
技术积累方面,零跑2021年发布的Leapmotor Pilot智能驾驶系统已迭代至3.0版本,2023年C11增程版更搭载激光雷达+Orin-X芯片组合。这种持续投入使零跑具备技术自主权,既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又能有效控制成本。正如曹力所言,通过自研核心架构,零跑能要求供应商匹配系统性能,例如与采埃孚联合开发的电驱发电机一体化系统,在减重同时降低数千元的制造成本。
这种全域自研模式构建起独特竞争优势:技术自主权确保产品迭代速度,成本控制能力维持性价比优势,抗风险能力则支撑企业穿越行业周期。但当零跑试图用这套“组合拳”冲击高端市场时,新的挑战随之而来。
02 高端突围:性价比路线的升级挑战
零跑当前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性价比战略虽助其夺得销量冠军,却也限制了利润空间。2025年上半年14.1%的毛利率,显著低于理想(20.5%)、小米(18.5%)和比亚迪(21.02%)。这种微利状态使得零跑每项支出都需谨慎权衡,例如近期宣布停止自研芯片计划,就反映出成本控制与技术创新的天平倾斜。
新发布的零跑D19被视为突破高端市场的关键产品。这款旗舰D平台首款车型,承载着零跑技术成果的“高阶复制”:六大行业首创技术覆盖混动、纯电、智能、驾控、安全、舒适领域,形成系统化的技术体系。例如其增程系统通过“大电池+小油箱+800V快充”设计,使日常用电成为主流,燃油仅作为备份,更贴合用户实际需求。

在智驾领域,零跑采取“跟随式创新”策略,D平台将落地VLA辅助驾驶与端侧大模型座舱。曹力认为,智驾技术每六个月就可能转向新方向,此时“跟随”比“领跑”更具成本效益。这种策略在C系列车型上已获验证,“半价理想”标签的成功,证明零跑能有效吸收行业经验并快速市场化。
但高端市场需要的不只是技术参数。麦肯锡报告显示,高净值人群购车时更看重品牌传承、专属感和产品完美性。零跑D19虽延续“良心定价”策略,朱江明明确表示“D系列不会追求高利润”,但要从“10万+”品牌形象跃迁至25万+市场,仅靠性价比远远不够。
03 长期挑战:品牌溢价与技术深度的平衡术
零跑冲击高端市场面临三重考验:首先是智驾能力突破。尽管D19硬件配置领先,但算法能力能否实现软硬件协同,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用户反馈显示,现有智驾系统在复杂路况感知稳定性、决策逻辑拟人化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其次是成本控制与产品品质的平衡。停止自研芯片虽能短期降本,但可能削弱长期技术积累。当蔚来、小鹏等对手提升成本控制能力时,零跑的性价比优势将面临直接冲击。更关键的是,过度执着于成本可能影响用户体验,例如有用户反映部分车型内饰材质与高端定位存在差距。
最后是品牌力的跨越。尽管零跑C系列对标理想、B系列对标Model 3,但市场认知仍将其与“10万+”级别深度捆绑。从工具属性到情感价值的升华,需要时间积累品牌故事、用户口碑和服务体系。这比攻克任何技术难题都更复杂,却是决定零跑能否真正实现品牌向上的核心。

零跑的选择始终围绕“技术降本、好而不贵”的逻辑:通过全域自研掌握技术主动权,用规模效应摊薄成本,最终将实惠让渡给消费者。这种模式在中低端市场已获成功,但在高端市场需要证明的不仅是技术实力,更是品牌能否承载用户对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的需求。
市场会奖励技术平权者,但也会考验品牌从工具到伙伴的升华能力。零跑能否在自研道路上跑出“宽未来”,既取决于技术突破的速度,更取决于品牌认知升级的深度。这条路没有捷径,唯有持续投入与时间沉淀。
文章封面首图及配图,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若版权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本平台将立即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