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巨型吊牌”现象:透视商家退换货维权困境与焦虑

时间:2025-11-07 08:25:07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北京商报

随着“双11”大促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商品配送与退换货问题成为商家与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近期,有消费者发现,部分服装商家在货品吊牌上做起了“文章”——吊牌不仅大如A4纸,材质更是坚硬无比,甚至在高价值服装的拉链上加装了密码锁。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

“巨型吊牌”和密码锁的加入,无疑给消费者的试穿体验带来了不便。然而,商家们却表示,此举实属无奈,主要是为了防范部分买家利用退换货政策“薅羊毛”。在服装网购领域,蹭穿行为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双11”这样的订单高峰期,恶意退货的增加不仅影响了商家的运营效率,还带来了额外的成本负担。

这看似啼笑皆非的“物理攻防”,实则道出了商家在退换货政策下的维权焦虑。电子商务作为中国最为成熟的互联网行业之一,其存量产值庞大,且在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等新生模式的推动下,市场空间依然广阔。然而,网购的壮大不仅仅得益于技术和模式的助力,更离不开平台、消费者、商家三方参与者利益分配的动态平衡。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几家巨头级企业基于规模效应考量,过往对消费者权益的倾斜力度较大。七天无理由退货、运费险、仅退款、买一试三等主流政策的出台,让消费者普遍受益,商家也从中获得了成长机遇。然而,随着市场环境、平台策略和商家经营情况的变化,一些政策逐渐“动作变形”,不再适合当前的市场环境,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

以今年4月“电商仅退款”政策的调整为例,平台不再强制介入退款纠纷,而是回归“协商制”。这一变化不仅是对“仅退款”异化为“薅羊毛”现象的及时纠偏,更是对商家生存空间和合理权益的保护。人们往往认为,在商家面前,消费者是弱小的;在平台面前,商家是弱小的。但种种关系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巨型吊牌”现象无疑是商家对退换货权责不均状况的又一次反抗。

权益与责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为了消费者更好的体验,平台和商家用七天无理由退货、运费险等政策去保障,这无疑增加了平台和商家的责任。然而,当“无理由”被部分消费者解读为“无条件”,或恶意退货行为高频出现时,商家的维权焦虑同样需要被看见和重视。

根据《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服装类“商品完好”主要指商品外观无损坏、吊牌齐全,但对“是否经实际穿着”缺乏量化的检测手段。即使商家发现退货衣物有实际穿着痕迹,也面临举证困境。有商家反映,即便吊牌被剪,平台也会支持买家的退货退款申请。这无疑加剧了商家的维权难度。

面对钻空子的行为,商家用“巨型吊牌”和密码锁进行斗智斗勇,而平台更应该听取各方声音,细化相关标准和判定准则,进而推出更公允的退换货政策。市场在变化,平台在变化,消费者和商家群体也在变化,但三者之间绝不是对立关系。网购的本质是信任经济,这种信任不仅依赖于政策的持续优化与完善,更根植于所有参与者的相互理解。

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