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千问App正式登场:阿里布局C端AI入口的关键一战

时间:2025-11-18 15:05:25 来源:字母榜 作者:字母榜



2023年9月,吴泳铭在接任阿里巴巴CEO的第三天发布全员信,明确将“用户为先、AI驱动”作为集团战略核心。彼时行业普遍认为这仅是企业在AI浪潮中的常规表态,但一年后的全球AI格局变化,印证了这一决策的前瞻性。

当前,AI技术竞争焦点正从底层模型能力转向用户生态构建。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指数报告2025》显示,新一代模型在多模态理解、代码生成等基准测试中差距显著缩小,头部玩家纷纷转向争夺“超级入口”。

OpenAI通过GPT系列迭代,将ChatGPT从对话工具升级为可调用插件的平台型产品;谷歌则尝试将Gemini模型深度整合至Android系统和搜索服务。全球AI竞争已进入生态卡位战阶段。



在这场变革中,阿里巴巴选择以千问App切入C端市场。2025年11月,阿里正式公测定位为“个人AI助理”的千问App,直接对标ChatGPT,意图在生成式AI用户规模达5.15亿的中国市场建立主导地位。

模型能力跃迁:从开源领先到生态整合

技术层面,顶级模型的“聪明”差距正在消失。《人工智能指数报告2025》指出,开源模型在代码生成等垂直场景已追平闭源模型,中国模型表现尤为突出。阿里千问Qwen系列在HuggingFace全球榜单中一度占据前十中的七席,成为开源领域的重要力量。

这种技术积累直接转化为产品优势。千问App不仅具备智能对话能力,更强调“办事效率”:可一键生成研究报告并自动制作PPT,在实盘投资大赛中击败ChatGPT等对手。阿里计划将地图、外卖、办公等场景接入,构建全生活链路的AI服务。



阿里巴巴的AI演进路线图清晰可见:第一阶段实现智能涌现,第二阶段掌握工具使用(当前阶段),第三阶段达成自我迭代。千问App正是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关键产品,其战略目标是成为AI时代的“万能接口”。

产业优势:超级平台的生态闭环

与OpenAI依赖外部插件的模式不同,阿里巴巴拥有独特的“场景密度”优势。作为整合电商、支付、出行、办公的超级平台,千问可直接调用淘宝、高德、钉钉等原生场景,实现数据与服务的无缝流转。这种闭环生态在成本、效率和用户体验上具备显著竞争力。

Airbnb的案例印证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该公司客服系统采用阿里Qwen模型后,其首席执行官Brian Chesky公开表示:“Qwen又快又便宜,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中比其他模型更具优势。”这揭示了商业应用中效率优先于单纯技术领先的现实逻辑。

千问App的推出,标志着阿里AI战略进入收获期。通过将分散的AI能力汇聚至统一入口,阿里有望完成从“超级APP矩阵”到“AI原生生态”的跃迁,重新定义用户与数字服务的交互方式。

技术基建:3800亿投入的底层支撑

阿里在AI领域的布局具有系统性特征。2025年初,集团宣布投入3800亿元建设AI基础设施,云栖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向“超级人工智能(ASI)”迈进的长期目标。这种战略定力已获得市场认可:阿里股价年内涨幅超87%,AI云市场占有率达35.8%,财富500强企业渗透率超53%。

在模型层面,千问团队发布的Qwen3Max参数量突破万亿,在代码生成和自主Agent能力上表现卓越。目前,Qwen已开源300余款全模态、全尺寸模型,全球下载量突破6亿次,衍生模型超17万个,超越Llama系列成为全球最大开源模型家族。



《TIME》杂志将阿里列入2025年“全球最具影响力公司”创新者类别,评价其“已成为开源AI的领导者”。这种技术话语权的提升,为千问App的全球化竞争奠定了基础。

未来图景:定义AI时代的操作系统

阿里巴巴的野心不止于助理应用。吴泳铭提出将Qwen打造为“AI时代的Android”,使自然语言成为新时代的“源代码”。这一愿景在千问App上初现端倪:用户可通过简单指令调用复杂服务,逐步实现“人人可创建Agent”的生态目标。

与美国同行相比,阿里的一体化结构优势明显。OpenAI需通过插件连接现实世界,而阿里既拥有Qwen的“大脑”,又掌控着执行层“手脚”。这种差异化的路径选择,可能重塑全球AI竞争格局。



从云基础设施到模型生态,再到入口争夺,阿里巴巴用三年时间构建起完整的AI战略体系。千问App的登场,不仅是一场C端市场的关键战役,更是中国科技企业定义AI时代规则的重要尝试。在这场通往未来的竞赛中,阿里已站在决定性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