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李书福14亿投资极星5个月亏损过半,高端新能源梦为何受挫?

时间:2025-11-18 14:14:09 来源:雷科技 作者:雷科技

理想终究还是撞上了现实的墙。

今年6月,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向极星汽车注入超14亿元人民币资金,试图在高端新能源市场打开新局面。然而,极星美股上市后股价持续走低,短短五个月内市值蒸发过半,李书福的这笔投资直接缩水至7亿元左右。这场“豪赌”不仅让外界质疑其战略判断,更引发对吉利全球化布局的深度思考。



图源:微博

极星汽车的“脆弱性”早有预兆

作为沃尔沃旗下高性能品牌,极星被吉利收购后独立运营,承载着冲击高端新能源市场的使命。其首款车型极星1定价145万元,采用限量500辆的营销策略,试图通过稀缺性塑造品牌形象。然而,过高的定价和狭窄的目标群体导致市场认知度极低,普通消费者几乎对其毫无印象。

随后推出的极星2被寄予厚望,定价25.78万元起,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3。但现实是,极星既缺乏特斯拉的科技生态优势,又无法与国产新能源品牌的性价比竞争,最终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图源:微博

从“神操作”到“大翻车”:股价与销量的双重打击

三年前,极星通过借壳方式在美国上市,股价一度飙升,李书福的全球化布局被外界誉为“神操作”。然而,这场资本狂欢未能持续。根据最新数据,吉利累计投入的14亿元投资如今市值仅剩约7亿元,缩水幅度超过50%。更严峻的是市场表现:2021年极星全球销量2.9万辆,中国区仅2000辆;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销量虽增至3000辆,但与蔚来、理想等单月破万的销量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



图源:新浪财经

三大核心问题:定位、本土化与品控

极星的困境可归结为三点:

1. 定位失误:高端路线水土不服
极星1和极星2均定价30万元以上,试图抢占豪华新能源市场。但这一细分领域竞争激烈,特斯拉、蔚来、理想甚至传统豪华品牌BBA均已布局。作为半路出家的“洋品牌”,极星在品牌溢价、技术积累和用户口碑上均无优势,难以说服消费者为其买单。

2. 本土化缺失:决策链条过长
极星总部设在瑞典,核心决策需依赖海外团队,导致对中国市场的响应速度滞后。例如,产品配置、营销策略甚至售后服务均未能贴合中国消费者需求,与本土化程度极高的蔚来、小鹏等品牌形成鲜明对比。

3. 品控问题:召回事件频发
近年来,极星多次因软件故障、刹车隐患等问题发起召回,严重损害品牌信誉。消费者花费30余万元购车,却频繁遭遇质量问题,自然难以建立长期信任。



图源:小红书

吉利“大盘”仍稳健:极氪、领克成中流砥柱

尽管极星表现低迷,但吉利整体布局并未崩盘。旗下极氪、领克等品牌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强大的技术实力和高用户认可度,在国内市场表现强劲。例如,极氪001凭借续航、性能和智能化配置成为30万元级新能源市场的热门车型,领克则通过年轻化设计和运动化调校吸引大量用户。

未来路径:先扎根中国,再走向全球

极星的案例为吉利提供了宝贵教训:高端化不能仅靠资本和营销,更需深度理解市场需求、建立本土化供应链并持续提升品控。与其急于借壳上市,不如先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再通过技术输出和品牌升级拓展全球市场。

结语:昂贵的学费与长期的布局

李书福的这次投资并非简单的“被坑”,而是为全球化战略支付了一笔昂贵的学费。正如网友所言:“李书福式的创业,从来都是起起落落起起起起起起的。”极星的挫折或许会成为吉利调整策略、优化布局的转折点。未来,这家中国车企能否在新能源赛道实现“后来者居上”,值得持续关注。

您是否关注过极星汽车?对其发展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