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夏夏
声明|题图来源于网络。惊蛰研究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开白。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5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634.3亿元。在这股浪潮中,AI漫剧作为新兴内容形态异军突起,凭借每集1-3分钟的短视频形式,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掀起观看热潮。从《从娘胎开始逆袭》到《我在末日当僵尸》,多部作品单日播放量破千万,成为Z世代追捧的"电子榨菜"。
这种以小说剧本为蓝本,通过AI生成分镜、配音、配乐的"动态视觉小说",正经历着从简单图文到全流程智能化的蜕变。当AI开始"演戏",内容产业是否迎来新一轮变革?
AI漫剧并非全新物种。早期"小说漫"通过AI插图为网文引流,而今已发展为独立剧集形态。当前市场主要分为两大流派:以熊猫头表情包为核心的沙雕漫剧,凭借荒诞剧情和密集笑点占据下沉市场;动态漫剧则通过StableDiffusion、Midjourney等工具生成高质量图像,配合AI配音与剪辑软件,打造出具有电影质感的叙事短视频。

*AI漫剧《龙魂撞醒:奶爸逆袭成神》截图
这种生产模式的颠覆性在于效率革命。改编自《开局物价贬值百万倍》的同名漫剧,从立项到登陆抖音仅用半年时间,次日播放量即达1304万次。阅文、七猫等网文平台提供IP资源,万兴科技、捷成股份等技术公司开发AI工具链,抖音、B站等渠道提供流量支持,形成完整的产业闭环。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AI漫剧累计上线量达3000部,复合增长率高达83%。
产业协作呈现三大模式:IP开放与分成激励(如知乎预付资金降低创作门槛)、技术赋能与资金扶持(芒果TV提供AIGC工具与百万级资金)、流量倾斜与多元合作(抖音冷启动流量支持)。这种生态构建使得单部作品制作成本较传统动画降低80%,制作周期从数年压缩至数周。

*AI漫剧《开局物价贬值百万倍,我竟成了世界首富》截图
AI漫剧的爆发恰逢移动互联网用户注意力碎片化时代。通勤、排队等场景催生出对1-3分钟短视频的强烈需求,而AI技术恰好解决了传统动漫制作周期长、成本高的痛点。可梦AI创始人熊昺辉透露,AI漫剧每分钟制作成本仅为传统动画的1/5,这种效率优势使其成为网文IP视觉化的最佳载体。
从《我的治愈系游戏》到《传武》,爆款作品均改编自头部网文IP。这种"IP视频化快餐"模式复制了网文付费阅读逻辑:前3集免费观看,后续剧情需付费解锁或买断全集。更深远的影响在于IP增值路径——漫剧为原著引流,积累粉丝基础后,可进一步开发动画、游戏、真人剧及衍生周边,实现IP价值的阶梯式放大。

监管层面的规范为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国家广电总局要求2026年2月底前实现全量"先审后播",重点清理低俗内容,同时鼓励个人创作者参与,提供合规素材库与入门教学。这种"划边界"与"给支持"的双重举措,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发展。
技术层面仍存明显短板。虽然Sora2等工具已能生成流畅运动镜头,但在角色表情控制、口型同步等方面仍显生硬。某技术团队透露,当前AI生成1分钟漫剧需消耗约1000GPU小时,算力成本占整体预算的40%,这对中小团队构成严峻挑战。

*动画电影《白蛇:缘起》截图
内容同质化危机初现端倪。当大量作品采用"逆袭打脸""系统金手指"等套路化剧情,用户审美疲劳不可避免。数据显示,2025年Q2新上线漫剧中,63%采用相似世界观设定,导致单部作品平均完播率较年初下降18个百分点。这迫使创作者重新思考:技术炫技与内容深度如何平衡?
版权争议成为悬顶之剑。AI生成图像的训练数据源是否侵权?某AI公司因使用未经授权的艺术作品训练模型,被多家画师联合起诉,案件仍在审理中。这种法律风险可能推高IP授权费用,挤压行业利润空间。
短剧行业正在经历的"精品化转型"为AI漫剧提供镜鉴。当前市场好剧本供需失衡,某爆款短剧出现"一本多拍"现象,侧面印证优质内容的稀缺性。惊蛰研究所认为,AI漫剧的长期竞争力取决于三个维度:技术迭代效率、内容创新能力、IP运营水准。

技术会普及,创意永稀缺。当AI画质成为基础配置,故事内核将成为终极竞争点。这要求创作者在利用AI提升效率的同时,坚守内容初心——用技术放大创意,而非让创意沦为技术的附庸。唯有如此,AI漫剧才能突破"速朽"魔咒,在内容产业的星辰大海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