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终究还是撞上了现实的墙,吉利老板李书福的这次投资,似乎遭遇了不小的挫折。
今年6月,李书福向极星汽车注资超14亿人民币,意图助力其高端新能源品牌的发展。然而,极星美股上市后股价却一路下滑,短短五个月内,李书福的投资便浮亏超过50%,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损失。不少人因此认为,李书福这次被“坑惨”了,吉利的全球化梦想也似乎遭遇了重创。

图源:微博
极星汽车,究竟为何如此“脆弱”?
其实,极星的问题早有端倪。这个原本瑞典的性能车品牌,在被沃尔沃收购后,又随着沃尔沃被吉利纳入麾下。李书福决定让极星独立,打造高端新能源品牌,然而这一决策似乎并未如预期般顺利。
极星的首款车型极星1,定价高达145万,且每年限量500辆。这样的策略,虽然旨在塑造品牌形象,但却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随后推出的极星2,定价25.78万起,意图对标特斯拉Model 3。然而,它既缺乏特斯拉的科技光环,又无法与国产品牌在性价比上竞争,因此陷入了尴尬的市场定位。

图源:微博
三年前,极星借壳在美国上市,股价一度高涨,李书福的全球化布局也被赞誉为“神操作”。然而,好景不长,这个“神操作”在三年后便遭遇了翻车。吉利前后投入的约14亿真金白银,如今按股价计算已缩水至7亿左右。
更令人担忧的是极星的汽车销量。四年前,极星在全球仅售出2.9万辆,国内销量更是寥寥无几;今年前三季度,国内销量刚过三千辆,与蔚小理等单月破万的成绩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甚至有网友表示,在路上几乎看不到极星汽车的影子。

图源:新浪财经
极星的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为三点:
首先是定位不准确。高端小众路线并非谁都能走得通。极星一上来就走高端路线,定价动辄30万以上,然而这一类的目标人群,也有其他选择可挑选,如特斯拉、蔚来、理想等,甚至BBA等传统豪华品牌。极星这个半吊子“洋品牌”想要分羹,难度可想而知。
其次是市场不适应。极星总部在瑞典,却想要在中国市场实现增长,然而决策却需等待总部拍板。这种挂着中国牌,却不懂中国市场的模式,如何能与本土化车企竞争?
最后是品牌口碑不佳。近年来,极星召回次数不少,如软件故障、刹车隐患等。消费者花费三十多万购买,图的就是个靠谱,结果却频繁出问题,这如何能让人接受?
不过话说回来,极星虽惨,但吉利整个盘子并未崩塌。就拿极氪、领克来说,它们在国内市场活得相当滋润。既懂中国用户,又有技术底子,市场认可度高,买的人自然多。
与其借壳上市,不如自立门户。在国内站稳脚跟后,再“走出去”,或许才是吉利未来的正确道路。

图源:小红书
结语:
小雷觉得,李书福并非是被“坑惨”了,他只是交了一笔昂贵的学费买来了教训。他光有野心可不够,还得接地气,懂得市场需求。正如网友所言:李书福式的创业,一直以来都是起起落落起起起起起起的。
话说,在座各位有没有看过或买过极星汽车的呢?欢迎评论区留下你们的看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