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减肥人群警觉!北京协和专家AI换脸骗局,整治伪造分身为何难?

时间:2025-11-18 15:10:56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北京商报


全文共2589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多位知名专家遭遇AI换脸技术滥用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不法商家利用深度伪造技术,将专家形象用于“养生”“瘦身”等虚假宣传,甚至生成假医生账号兜售商品,严重误导消费者。律师指出,AI技术门槛降低与违法成本偏低是此类乱象频发的主因,而溯源追责难则进一步加剧了治理困境。

北京商报记者丨刘洋 程靓

11月17日,相关话题登上微博北京同城榜,截至发稿阅读量已超282万。据调查,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营养科等科室专家成为AI换脸重灾区,不法分子通过伪造专家形象,在短视频平台发布“7种水果护肝”“3天瘦10斤”等夸大内容,并引流至付费课程或商品销售页面。


违法成本低:技术普及与处罚力度失衡

在某社交平台搜索“协和医院于康教授”,仍能发现大量健康科普短视频。以某条“7种水果护肝”视频为例,画面仅显示专家肩颈以上部位,背景为山水画,内容结尾却引导用户添加公众号领取“食疗养生课程”。这种“科普+营销”模式已成为AI换脸诈骗的典型套路。

天使投资人郭涛分析称,AI换脸工具已高度普及,手机小程序和开源软件可实现“一键生成”,单次成本低至几分钱。苹果应用商店中,星绘App、脸猫App等换脸软件下载量达数十万次,电商平台更提供“2小时克隆无水印视频”服务,仅需45元即可定制200字文案的伪造内容。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指出,AI技术成熟导致操作门槛降低,而现行处罚力度难以形成震慑。多数案件仅处以行政拘留或小额罚款,民事赔偿数额有限。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补充称,AI视频鉴别成本远高于造假成本,且权利人维权周期长、程序复杂,导致部分受害者放弃追责。

溯源追责难:技术迭代与平台监管滞后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卢鼎亮表示,AI换脸造假手段快速迭代,不法商家通过镜像翻转、画中画遮挡等技术规避检测,而监管技术难以实时跟进。平台监管多采取事后处理模式,用户投诉后下架内容的速度远不及AI造假传播速度。


调查发现,AI换脸内容发布者常通过技术手段规避责任。某“于康教授”视频中,嘴型与配音明显不匹配,下方标注“AI生成,侵权即删”小字。电商平台商家则普遍提出免责声明,声称“素材由AI生成,不涉及侵权”。

付建律师强调,免责声明无法掩盖违法本质。根据《民法典》,未经肖像权人许可使用其形象即属侵权,标注“AI生成”不能抵消违法行为。商家若因客户使用服务导致法律责任,仍需承担连带责任。

“用AI治AI”需建制度护栏:技术博弈与法治协同

为整治AI换脸乱象,政策法规持续完善。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于9月1日实施,要求AI内容必须“亮明身份”。北京、上海等地探索AI管理地方立法,形成国家与地方协同治理格局。

网信部门近期处置了“百货超市小店”等1.1万余个仿冒公众人物账号,清理违规信息8700余条。卢鼎亮律师建议,未来需明确平台审查责任,利用技术拦截违规内容,研发更可靠的溯源和水印技术,并加强国际司法协作打击跨境犯罪。

谈及“用AI治AI”模式,卢鼎亮认为,这是一场数字世界的“攻防战”。AI治理技术围绕“侦测、溯源、阻断”展开,具有高效率与自动化特点,但伪造技术也会针对检测弱点优化,导致永恒对抗。他强调,需设定合理阈值、建立人工复核机制,减少误判风险,防止“算法暴政”。未来治理需技术博弈与制度建设双管齐下,确保创新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编辑丨林琴

图 片丨视觉中国、视频号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