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宣称“无加速、无遥控”的机器人视频,竟让硅谷科技领袖公开质疑——这场由中美机器人技术引发的全球论战,正揭开人形机器人产业未来竞争格局的冰山一角。
最近,一段来自中国深圳初创公司灵启万物(MindOn Tech)的人形机器人视频在全球科技圈掀起轩然大波。视频中,搭载宇树科技G1硬件的机器人不仅能自主浇花、扔垃圾、整理玩具,还能与儿童玩飞盘,流畅的动作引发网友惊叹。更关键的是,发布方强调整个过程完全自主完成,未进行任何人工干预。

视频的火爆迅速引来大洋彼岸的关注。美国网友在社交平台X上@Figure公司创始人布雷特·爱德考克(Brett Adcock)求证,这位CEO直接泼冷水:
“看起来像开环回放的RL控制器(无感知盲目移动),最后抓取物体时移除‘禁止遥控’标识,显然存在人工干预。”
这并非爱德考克首次质疑中国机器人技术。此前他曾公开指责优必选(UBTECH)的量产视频“使用电脑特效造假”,此次质疑再次点燃外界对技术真实性的讨论。

面对争议,支持者迅速放出多角度备份录像,美国科技博主Mike Kalil更发表长文论证视频真实性。他指出,视频中展示的端水、爬床等行为虽惊艳,但学术界早已有ResMimic、HDMI等前沿研究支撑。灵启万物的突破在于将多项技术整合落地,通过模仿学习与强化学习让机器人在模拟环境中完成数百万次训练,再将能力迁移至物理硬件。

这场论战背后,实则是两种技术路线的直接碰撞。以Figure、特斯拉为代表的美国企业采用“软硬一体”模式,既研发AI大脑又自研硬件本体,类似苹果的封闭生态。这种模式虽能保证高度集成,但研发成本与产品价格居高不下。
而灵启万物展示的“安卓模式”则完全不同:AI软件与硬件解耦,专业公司聚焦开发“大脑”,硬件则由宇树科技等量产厂商提供。分析师指出,若这种模式成功,将对美国企业构成严重威胁——当低成本硬件平台也能实现高级智能时,昂贵的定制化硬件壁垒将不复存在。

竞争焦点正从“硬件制造”转向“智能开发”。市场可能向开放生态倾斜,软件可跨硬件运行的模式将彻底改写产业规则。这让人联想到智能手机市场——若安卓系统早于iPhone成熟,今日格局或许截然不同。
爱德考克的焦虑或许正源于此:他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视频的真假,更是一个可能颠覆行业的“安卓时刻”正在中国萌芽。无论论战结果如何,中国公司已以惊人速度从硬件制造向软件智能全链条进军,全球人形机器人竞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