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阿力米热
民间资本投资再迎重大突破!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民间投资13条”),从拓宽投资空间、强化服务保障等维度推出13项具体举措,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明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铁路、核电、跨省输电通道、油气管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并首次提出“民间资本持股比例可在10%以上”的量化指标。
这一政策意味着民营企业将突破传统“参与者”身份,首次以股东身份深度介入重大基建领域,分享其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副司长关鹏在专题发布会上强调:“此次开放的项目主要为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项目,且具备一定收益性,民间资本参与意愿强烈。”
破局:民资长期受限的困局待解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参与重大基建项目面临多重障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1-10月民间投资增速为-4.5%,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4.7%,拖累效应显著。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志凯指出:“民企受制于项目少、准入门槛高、融资渠道窄等问题,在铁路、核电等国有资本主导领域难以实质性进入。”
以消费市场为例,今年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3%,但10月受汽车销售走弱影响,同比增速回落至2.9%,创年内新低。消费动力不足直接传导至企业端,导致企业盈利下滑、扩产意愿降低,甚至被迫参与价格战压缩利润空间,进一步削弱投资能力。在此背景下,“民间投资13条”的出台被视为激活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内生增长动力的关键举措。

房地产开发 图源:图虫创意
机遇:高科技领域开放释放新动能
政策不仅聚焦传统基建,更将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卫星通信、国家科研设施等高科技领域纳入开放范围。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25年2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92%,已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例如,近两年新核准的核电项目已引入20家民营企业参股,2024年民资股比约10%,2025年逐步提升至最高20%;大渡河丹巴、金沙江波罗等水电站项目也吸引优质民企参与投资。
从历史经验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显著。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维持在20%-40%区间。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实施“四万亿投资计划”,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1%,资本形成总额对GDP贡献率达94.8%,内需成为经济增长核心动力。当前,在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扩大民间投资准入范围已成为宏观政策的核心取向。
进展:全国推介项目超10万亿,能源领域先行突破
民间资本参与基建的步伐正在加快。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显示,截至11月17日,全国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12296个,总投资额达10.20万亿元。分省份看,江苏以917个推介项目数量居首,山东以9150.54亿元总投资额领先,城市基础设施成为两省重点推介领域。

正在高速行驶的高铁列车 图源:图虫创意
尽管进展显著,但民间资本参与基建仍面临挑战。王志凯分析称,基础设施行业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专业性强等特点,多数民企受限于资金实力与融资渠道,难以承担长期重资产投资。此外,民企在运营阶段常缺乏实质性话语权,权益保障存在隐患,削弱了其长期参与积极性。不过,随着政策持续完善与市场环境优化,民资在能源领域的投资空间已实质性拓宽,如储气设施、油气管道支线及终端管道项目中民资占比已超10%。
从2023年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到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再到近期出台“民间投资13条”,政策层层递进,系统破解民企参与发展的路径不畅、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关鹏表示:“未来将通过项目推介、融资支持、权益保障等组合拳,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